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具体分析现代阶级斗争历史的初次尝试,蕴藏着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主体意识思想。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了无产阶级作为理论层面的革命主体却不具有现实主体地位的内在张力,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必然性,从革命目标的指导性理论、革命策略的行动性选择以及革命条件的战略性把握三个维度为无产阶级革命主体意识觉醒提供了理论准备。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的理论确证与思想创见,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要做到环节性和一元性的统一,即注重主体建设的环节性特征并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著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两部分析1848年——1851年法国阶级斗争的政治历史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全面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剖析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其中,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的分析,虽然篇幅不长,却十分精彩透彻,具有突出的经典意义。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范畴是总体性;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没有辩证法。卢卡奇对辩证法的认识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昌灏  孙厚权 《天中学刊》2008,23(1):29-30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通常简称为《法兰西阶级斗争》) “是马克思用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现代历史的初次尝试”。这部著作写于1850年1月至11月。它最初的总标题为《从1848至1849年》,是专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写的专文。1895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以单行本出版。恩格斯为之写了导言,并增添了第四章,即《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使这部书成为完整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地产问题是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和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过程的重要理论线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长子继承制下的世传地产进行批判,不仅确证了私有财产决定国家的现实,还揭露了黑格尔世传地产的封建本性。这开启了他对地产问题的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对地产问题的理解。他先以对封建地产与资本主义地产的比较为基础,再将资本主义地产作为切入点,从而使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从第一笔记本中的表象性认识提升为第二、第三笔记本中的本质性认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再像之前一样外在地将地产当作他理解社会运作规律的切入点,而是将地产与历史发展内在地结合起来。这体现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城乡对立视角下阐述了地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生成中所起到的动力作用,从而科学地对地产问题作出了解答。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地产认识的深化,开启了自己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理论家的批判,并使自己的学说从唯心主义转变为从现实历史出发的一般唯物主义,进而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写于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1848年2月在伦敦公开发表。自它发表以来被译为200多种文字传遍全球,改变了整个世界。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产生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写于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1848年2月在伦敦公开发表。自它发表以来被译为200多种文字传遍全球,改变了整个世界。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产生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文章的分析,说明了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其思想发展第二次逻辑转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至1852年9月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有关德国革命的19篇文章组成的一部著作。这19篇文章从1851年10月25日到1852年10月23日陆续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当时的署名是卡尔·马克思,直到1913年人们才知道原作者是恩格斯。1896年马克思的女儿伊琳娜·马克思—艾威林把这些论文汇集成书,并在每篇文章上加上了标题,同时将恩格斯在1852年12月22日发表的《最近的科伦案件》一文增补进去,共为20章,在伦敦以英文单行本出版。恩格斯这一著作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分析革命事件的光辉范例,书中详细地分析了1848—1849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建构主要表现在他从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深层解剖,其主体批判线索深深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同时,伴随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拜物教问题,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凸现,工人阶级是无法真正冲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牢笼.因此,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是建立在客体向度成熟的根基之上的,经过主客体双重线索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必然向“真正自由的劳动”发展,由此,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解读,还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都要求一种转变:即从追求思想的逻辑统一性到揭示思想的结构总体性的转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包含政治经济学、历史哲学和思辨哲学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作为入口和证据、核心叙事和方法论支撑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和思想结构.而这个结构又从属于由人本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支持所形成的马克思思想的基本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所作的初次阐发,为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出发点,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手稿》是“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  相似文献   

15.
新唯物主义在新在哪里?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是实践唯物主义,本文则谯辊新在历史唯物主义。重读《关于费尔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便可以得出以上结论的清晰逻辑。《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只是认识历史的钥题,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依据。马克思从实践入手,解开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之谜,揭示了社会顾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形态》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南,就不可能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自从《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在《宣言》的光辉指引下,世界革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类社会迎来了曙光,并展示了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前景。 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路明灯。 1848年2月,由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有了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共产党宣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了: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新莱茵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一些著名活动家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的主要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这份报纸从1848年6月1日创刊到1848年5月19日被勒令停刊,历时约一年,发行了301期。马克思、恩格斯所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试图超越知识论立场所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外在性统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过劳动实践联结起来的感性对象化关系这一本质上的统一。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本原就是对象性存在,从而为我们应对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由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异化劳动理论还不等于唯物史观,它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分析,即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人与劳动对象、人与劳动过程、人与人的关系,把异化劳动看成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从而揭示马克思是怎样把社会发展看成是自然历史过程、进而去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