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3.
所谓“古史辨”学派,是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派别。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顾颉刚作为这一史学派别的创立者,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应该指出:胡适是“古史辨”学派的启示者和支持者,没有胡适,就不会形成“古史辨”学派。 “古史辨”学派的学术成果,体现在朴社出版的七期《古史辨》中。该书开首一篇文章,便是胡适1920年11月上旬写给顾颉刚的一封信,题为《询姚际恒著述书》。从此以后,顾颉刚在胡适的引导下,开始辨伪书;由辨  相似文献   

4.
表文指出,(1)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是在民俗学学术背景下提出的.要全面把握这一学说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一背景。(2)“层累说”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其要义是“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3)“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故事和古史在本体论和发生学上是相通的,最初的历史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4)但顾颉刚先生仅仅满足于提出并应用这种方法,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一方法进行根表的证明。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他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并不总能恰如其分地“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反思,顾颉刚提出“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对“立一真”这一治史思路的批判构成了顾颉刚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逻辑出发点。顾颉刚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内容:中国上古史学说大多为有意造伪、研究古史的故事化取向、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化史实研究为思想史研究,都和“不立一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说”为基本理论的治史实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本文拟从他对历史知识的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历史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等来探讨他治史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促使民间文化研究骤兴,影响波及史学领域。顾颉刚作为新史学的代表,将这种影响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阐释。他将戏曲、歌谣和民俗学中所特有的故事演进形式别出心裁地运用至古史传说研究中,这不仅为其“层累说”探寻到演进方式和内在意义,而且对其后来的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定影响。顾颉刚这种创造性史学方法的产生受到了胡适的启发,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留有些许遗憾。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汪受宽顾颉刚(1893-1980)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却毅然走出书斋,到僻处西北的甘肃省,以一年时jiiJ,遍历甘肃中南部各县,奔走呼号,进...  相似文献   

10.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产生于20世纪初西潮泛滥之际,其理论方法虽以实验主义为标榜,实际上则始终以“对二千年之中国传统史学予以毁灭性的打击”的目标结论为预设。自由、独立观念渗透在学术之中,则有以百姓店铺流水账簿与六经正史意义等同的史料学出现,误解“六经皆史”为“六经皆史料”,经史子集的源流等差亦全然泯灭,而史官遂尽失职守。《三皇考》作为顾颉刚1929-1936年间所作几种主要疑古著作之一,在现代学术史的演变中占据重要地位,将此作番条分缕细的剖辨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揭示了中国古史系统的形成规律,即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其理论和方法的来源有三:对历代古史辨伪积极成果的吸收;民间传说、故事演变规律的启发;胡适的实证方法和科学怀疑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宽是继顾颉刚后古史辨派中最重要的生力军,但他并不一开始就是古史辨的同盟军,而是以批评的姿态首先站在了古史辨的对立面。后来与古史辨派核心人物顾颉刚、童书业等人的联系逐渐紧密,尤其是参与编著《古史辨》第七册后,才逐渐进入古史辨派的阵营。杨宽是继顾颉刚以后集"疑古史学"之大成者,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古史态度、引用书目上采取了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顾颉刚及疑古派的研究中,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比较颖出,但是廖文评价顾颉刚时“假设”有余而“求证”不足,并因嵌入政治背景而使问题复杂化,其研究没有跳出古史辨的圈子。关于对顾颉刚的评价问题,首要的不在具体结论,而在方法论上。  相似文献   

14.
在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 1 1 0周年之际 ,我国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我曾是顾老的学生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 ,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 ,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因此在顾老晚年 ,曾和他多有交往。顾老的学术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 ,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在此 ,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 ,对“古史辨”和“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的认识。第二 ,对顾老开拓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的认识。第三 ,对顾老奖助后学 ,关怀学术后辈成长的品行的认识。第一 ,顾颉刚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在 2 0世纪前期提出了“层垒地堆积成…  相似文献   

15.
周游  杨鹏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15-1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要想了解当代西方的史学,不能不了解《年鉴》学派,要想了解《年鉴》学派,就不能不了解布洛克,因此,该文将从当代学者对于布洛克几本重要专著的讨论中来认识布洛克的史学理论,同时笔者则以布洛克的论文——《欧洲中世纪的发明》,来论析其史学理论的特色。他的著述至今仍是深刻地影响当代史学,他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从事古史研究的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他的“问题史学”打破了以时间顺序来叙事的传统;“比较史学”将在同一的命题下的各地类似的情形作一比较分析以突显出研究主体的特性;“回溯一复原法”尝试从现在去了解过去,以补足史料的不足;“科际整合”则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加以应用以作为解释史料、提供问题解答的第一步。这些理论均可应用于古史的研究。如何在有限而隐晦的史料中,找出历史的意义,布洛克的理论提出了很好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要想了解当代西方的史学,不能不了解《年鉴》学派,要想了解《年鉴》学派,就不能不了解布洛克,因此,该文将从当代学者对于布洛克几本重要专著的讨论中来认识布洛克的史学理论,同时笔者则以布洛克的论文——《欧洲中世纪的发明》,来论析其史学理论的特色。他的著述至今仍是深刻地影响当代史学,他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从事古史研究的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他的“问题史学”打破了以时间顺序来叙事的传统;“比较史学”将在同一的命题下的各地类似的情形作一比较分析以突显出研究主体的特性;“回溯一复原法”尝试从现在去了解过去,以补足史料的不足;“科际整合”则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加以应用以作为解释史料、提供问题解答的第一步。这些理论均可应用于古史的研究。如何在有限而隐晦的史料中,找出历史的意义,布洛克的理论提出了很好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是“五四”政治运动的旁观者,1920年代中期,他以在古史辨伪、民俗研究上的突出成绩,却转成新文化运动提交学术成绩单的代表;“五四”前后,既是顾颉刚的蛰伏期、亦是他思想学术成长的关键期。本文通过分析顾颉刚与同学傅斯年同中有异的思想抉择,以及从《诗经》出发进行经学革命与历史重建的学术径路,试图在这个“非典型”的典型个体身上,敞开对“五四”在思想文化上何以成为“五四”的持续思考。顾氏思想“缓进”、学术“激进”,但在行动力的果决及坚韧上,他的学术实践丝毫不亚于参与政治运动的朋侪;将“革命”诉诸于行动,顾颉刚实在深具“五四”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顾颉刚是民国史学界"古史辨"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他不仅引领了历史学界的学术思潮,其疑古辨伪的精神也启迪了美术史学界对古代画学文献的考证风气。此外,他还培养了在美术史领域更具影响力的另一位史学大家——童书业。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古史辨"运动,通常被视为运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史的一种崭新示范。然从其主将顾颉刚的辨伪实践看,则不妨说它是近代科学观念和本土治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更为妥当。就狭义方法论而言,其中运用较多的乃是传统史学的文献溯源法和民俗现象观察法。"古史辨"的兴起,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揭示了传统古史记载的种种瑕疵,扫除了陈旧观念的重重疑虑,激起了整个学术界考辨和重建科学古史的热情。至其方法论,尽管仍存在种种粗疏和不足,对它的反思同样可以给人以不断精进的启示。据此,说"古史辨"是中国现代科学古史体系建构的必经前奏和序幕,实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