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作为一种价值观,为人们认识隔代教育的价值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共生的内核是尊重异质的、相互独立的事物;共生的目的在于实现更为优化的生存方式——共同发展。从共生理念出发重新思考隔代教育应有的价值,发掘隔代教育中的"异质性因素",并承认、尊重和宽容这些异质因子的存在,将有助于最终实现隔代教育的终极价值——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凡做了祖父母的人们,都会坠入隔代亲的爱河而不能自拔,他们亲孙儿(女)如掌上明珠,呵护、溺爱、百依百顺,即便天上的星星、月亮也想摘下来相送。说起来,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须深思的是:如何使隔代亲的“亲情”走上理智的轨道?在物质投入上添加精神营养爱孙者多从衣、食、住、行上考虑,更有甚者,从孙一落地到满月、百岁、生日,每每迭上一笔笔保险金,什么“希望保险单”啦,“为了明  相似文献   

3.
少子老龄化的人口金字塔倒置结构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隔代关系亦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多元的隔代共处模式、家庭地位倒转、文化逆向濡染等成为当下隔代关系的鲜明表征。两代人权利与义务的畸形逆转,见少不见老的个人本位的生活、自我中心的存在、功利性的发展问题,使老年人生活、尊严与发展各方面雪上加霜。为改善老年人在隔代关系中的状况,我国老年教育基于代际和谐问题提出共生理念,力求异质共存下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隔代教育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对沈阳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家庭教育有其独特性,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可以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祖辈家长进行再教育、增强年轻父母的责任感、增进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沟通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它不仅体现出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能够反映出创新教育理念的深入程度。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一直是社会关心和我国教育部门创新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内容。要想把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增加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结合,让留守儿童家庭意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解决留守老人的教育思想,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社会力量和教育部门的投入力度,逐渐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用创新性思维进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实践,为留守儿童创建家的港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转变社会现状,实现创新教育,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中,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教育保障。  相似文献   

6.
隔代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对比亲子教育的研究,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比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文从隔代教育问题的提出,论述了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定义,以及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对比亲子教育的研究,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比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文从隔代教育问题的提出,论述了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定义,以及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隔代教育是教育领域中较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中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由老人抚养状况日渐严重的情况下,提升隔代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隔代教育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学前教育的系统优化提高相应支持。  相似文献   

9.
陈彩霞 《福建教育》2023,(51):13-16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然教育的目标。当下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存在被忽视,甚至逐渐缺失的现实问题。在自然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元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创造条件;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教学向育人转变、从重视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从目标外显向内隐目标转变。幼儿自然教育应在自然而然的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自然,逐渐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和谐共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洪曾 《山东教育》2002,(33):42-43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两种主要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李大圣教授的讲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颠覆了长期以来许多习以为常又自以为是的固有视线和思维习惯,引起了几点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学习"、"道与技,书与人,诸重诸轻"、"教师专业成长中,什么是最可贵",这些反思促使当下偏离正道的教育意识努力寻找回归之路,教师角色定位得以重新回到"人的发展"这一原点之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不同特质的民族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因此,人在走向社会前的社会化关键阶段即学校受教育阶段就必须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学校中民族文化共生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要促进基于理解的民族文化共生,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新型教学方式的有力实施等便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3.
时下,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德育的“非共生状”促使学者将目光投向共生德育。共生理论的提出为德育范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与新方法。共生所蕴含的自主一全息性、合作一互惠性、开放一接纳性三大特征诉求德育范式转型。德育范式转型已成大势所趋,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应然选择,又是德育理论纵深发展和德育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顺势而为、有所作为,方能实现德育的根本指向——“做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石慧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118-119,125
代际问题是当代诸多领域的理论兴奋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代际关系问题。因此在现代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代际的维度显得必要而紧迫。阐述了现代道德教育代际之维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大存在依据,并通过对双向的代际路径进行分析,试图寻求现代道德教育主体闻性代际模式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15.
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小农文化、下沉的文化和前喻文化,对教育有着负面侵蚀作用,教育在贫困文化中很容易沉沦,但如果充分发挥作用,教育也可以改造贫困文化。基础教育在贫困文化改造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教育在改造贫困文化中的作为必须是系统的,并且要与其它非教育措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6.
主体论视阈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症结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矮化、缺失和异化,正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被肢解,才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二元对立。从主体发展的视角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只不过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志的不同体现而已,两者是本然性统一的。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从形态上是复数的,从机制上是共生的,彼此互为发生的背景,互为对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提升建构者的自主、自由和自治等主体素养就成为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人文素养教育已经受到高职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也从未停止。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角度给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全新的理解,在审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人类认识自我的窗口,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科学、教育、文化展现了丰富而深广的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更以它复归人类本体的崭新视角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凌 《成人教育》2022,43(2):71-76
基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的需要,南非、美国、英联邦及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等国家或组织近年来相继推出特色各异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框架,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国家与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推进,国外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出现了强调职业素养、重视管理素养、突出教学素养、彰显质量保证素养、关注教师确立与维护内外部人际关系网的素养等新的态势,对我国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中国”建设的命题下,基于共生的内在机理,为构建和谐的高职教育,要通过培育合格的、平等的共生单元,通过优化内生的、外生的共生媒介等途径,逐步建立起对称互惠连续共生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