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求中形成中国特色——读邢福义《汉语语法学》季光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标志着汉语研究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中国现代语言学丛书〉序》)为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推...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词(字)典上,一般都有“采同‘彩’”的说法,因此把“丰富多彩”、“没(无)精打采”写成“丰富多采”,“没(无)精打彩”都不算错,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和语文课本上都这样写。如1978年初版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在词条“丰富”的例句中写的是“丰富多采”。又如1995年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中写的是“没精打彩”(系朱自清先生所为)。但到  相似文献   

3.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该》”文)及2003年第7期《班子该不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后,笔者认为,两文都给人以启示,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到底何为“异己”? 《现代汉语词典》把“异己”解释为“同一集体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常跟自己有严重分歧甚至是敌对的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应隐含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4.
谈儿化的书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化是现代汉语里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也是汉语所独具的一种构词方式,甚至在修辞上也是有其独特的功用的。因此,儿化不仅涉及到语音,而且牵涉到词汇和修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一般的论著只在语音部分谈到儿化的性质和在语音上的表示法,在词汇部分的构词法中论及“儿”作为后缀的作用。一般的辞书也根本不谈儿化的书写问题——书面上什么情况下要写“儿”,什么情况下不写“儿”(《现代汉语词典》只在所有的儿化词后加小字“儿”),只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儿”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它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书面上  相似文献   

5.
“宠辱不惊”是一个常见成语。从各种词典对“宠辱不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宠辱不惊”的“宠”字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把“宠”理解为“宠爱”,如《当代汉语词典》释“宠辱不惊”:“受到宠爱或羞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众多词典。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主体性观点认为,本体论问题过时了。他们认为本体论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哲学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对立派别,它们并不代表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在现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消失了”。他们还认为“只有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中央党校出  相似文献   

7.
汉语介词的功能怎样,它能介绍一些什么性质的语言单位,语法界的看法还不是十分一致的.目前高校三种协作教材关于介词的不同提法,就是这些分歧的反映.张静的《新编现代汉语》认为,介词“只能介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最普遍最有影响的体系之一.近似这种观点的是黄伯荣的《现代汉语》,它说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跟这种观点不同的是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它指出介词“附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但没有提及词组.可见,介词能不能介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介绍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有什么特点,承认介动结构的存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词的兼类现象和活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历来都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语法论著虽然种类繁多,对许多相同问题的看法却大相径庭,让人莫衷一是。在《词类》这一章节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词的跨类问题,《汉语语法问题》①一书将其分为兼类和活用两大类。可是.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界定,不论是《汉语语法问题》还是其他一些语法著作,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我们有必要对各种说法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求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一、定类与跨类关于词的语法类别,汉语语法学史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词无定类”,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马…  相似文献   

9.
电大《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教材在对同一语法现象的分析中存在某些分歧,本文就其中的“称代复指”与“主谓谓语”、“动词 作状语与连动”两个问题作了分析,并指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钟启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基础教育理论上的突破会改观现代教育理论贫困的现实 ,推动基础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各国现代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丛书》所体现的 ,正是致力于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之内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一次努力。《丛书》共 12部著作 ,它们是 :《现代教师论》(陈永明主编 )、《信息素养论》(王吉庆著 )、《…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语法和词典研究中,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最为棘手,其中具有自指用法的概括词兼类问题尤甚。主流观点坚持兼类要尽可能少的“简约原则”,把分析语普遍存在的概括词语法多功能现象视为汉语特有的词类多功能现象,从而造成汉语词类“类无定职”的困境。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分析,发现上述观点已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词性标注产生消极影响:现代汉语词典中兼类词条的数量被人为减少,造成现代汉语兼类现象远远少于现代英语的假象;对于规约化自指用法的表征,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同一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自相矛盾、在不同词典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突出。因此,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2.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复旦大学的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易,一方面又非常复杂.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即在于汉语语法经常与修辞相结合,因而“语句组织”“丰富多采”,变化多端.并批评“洋框框”的语法只是“分别词类”“规定语句组织规律”,因而不能解释密切结合着修辞的汉语语法的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至少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庄子》的“人与天一”,其观点是天人相分别。第二种形态是董仲舒的“天人一也”,其观点是天人相分而相似。第三种形态是张载的“天人合一”,其内涵是天人合为一个生命体。上述三种形态之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形态所表述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现代表述,是一个无效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一点管见     
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一部质量较高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在学习这本《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存在一些小问题.下面仅就《现代汉语》(上册)提些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教.1.第194页附录一中将“墨守成(陈)规”中的“陈”视为错字.查《汉语成语词典》有“墨守成(陈)规”条,按此书体例应是“墨守成规”又作“墨守陈规”.据此,“成”与“陈”在这个成语中都应视为可用的.又《辞源》(1980年版)作“墨守陈规”.  相似文献   

15.
芜崧 《学语文》2006,(5):40-4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在谈到语素时说:“‘蝴蝶’只是一个语素。‘蝶’在别的组合如‘粉蝶、彩蝶’中仍是一个语素。”(248页)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195页)、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191页,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等几套有影响的高校汉语教材都持相同的观点。然而,王艾录先生对此提出质疑:“承认‘蝴蝶’是语素,同时承认‘蝶’也是语素,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的。至于说‘蝶’在甲词里语素,在乙词里不是语素,这恐怕在汉语研究史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彭崇谷同志的文章《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吗?》(以下简称《彭文》见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以后,很敬佩彭崇谷同志的那种敢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但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的问题,因此,对《彭文》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本人不敢苟同,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特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彭崇谷同志商榷。一、《彭文》以恩格斯的“对辩证的观点来说,这一切对立,……都只是相对的”为据,从而认为“完全可以得出斗争性的相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的研究,给予了特殊的注意。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等,各个领域都围绕着文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写出了许多著作和文章,创办了一些专门研究文化问题的刊物,还推出了几套文化丛书(如《中国文化丛书》、《文化哲学丛书》、《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现代思想文化译丛》等),一时被人们称作“文化热”。  相似文献   

18.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 ,“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 ,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 (见《汉语史稿》) ,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 ,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易讲清楚 ,即使讲清楚了 ,学生也难以理解 ,难以接受 ,因此 ,吕先生主张合用。 1 984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 (提要 )》鉴于“的”、“地”区别起来难度大 ,对这两个语言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一、百废俱兴——百废具兴《现代汉语词典》作“百废具兴”,《辞海》、《汉语大词典》、《词源》都以“百废俱兴”为词目,《词源》引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为“百废具兴”,现在的电脑磁盘依《现代汉语词典》而作“百废具兴”。人们的习惯偏向于使用“百废俱兴”。我们以《人民日报》1995~2000年报  相似文献   

20.
“与”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词,出现频率高,用法也多;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出现频率极低,用法很少.“与”字在近代汉语中的情况怎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研究它,对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不是没有意义的。本文选择三部较有影响的小说的语言材料来考察上述问题。它们是《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成书于十四世纪),《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成书于十八世纪)和巴金的《家》(成书于二十世纪)。我们认为,“与”字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