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公共领域是公众对公共问题进行自由言论的活动空间,教育研究在一般意义上是在教育领域内部对教育问题进行的专业性的探讨,随着教育问题日益与公共问题相互融合与渗透,必然要求教育研究走向公共领域,同时呼唤教育学者由专业的研究者走向学院体制内的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喻穹  刘博 《函授教育》2003,7(5):93-96
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将获得的公共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外化为个体行为能力、指导实际的过程。一个实现了知识转化的教师,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形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固定的、整体的教育信念,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观念、公共教育知识本身的可转化性及将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的教育承担者都会影响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权利是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的基本范畴。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权利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学校、学生的教育权利的研究,而对家长教育权利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公共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公共权利在里面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权利的作用;也是因为民众(包括家长)对家长教育权利,以及家长教育权利与公共教育权利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但随着近年来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社会消费的个性化趋向,家长教育权利问题逐渐引起重视,这也是在“择校”、“就近入学”和“家校合作”的现实层面的冲突中引出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券计划的理论。(一)缘起。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就建立了公共教育制度,公共教育是由州和地方政府管理,并由当地税收提供资金,但却是联邦政府规定的强制性教育,它被认为是支撑美国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但二战后,由于公学的垄断地位排斥了正常的竞争,教育制度僵化、效率不高,不能满足人们和国家对教育的需要,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公共教育质量的不满,导致了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源田 《教师》2014,(2):1-1
派往明天的教师,怀着虔诚之心拥抱教育,如怀抱自己的孩子,其爱源于他们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教育是派往明天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和广阔。本文仅就现代教育功能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现代教师观几个侧面进行论述。   一、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   昨天的教育,是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恐惧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欢乐的教育。这二句颇有见地的话中,勾画了明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综合系统。明天的教育──“现代基础教育: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就说明天的教育是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终身教育的基础。   明天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技迅速发…  相似文献   

7.
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将获得的公共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外化为个体行为能力、指导实际的过程。一个实现了知识转化的教师,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形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固定的、整体的教育信念,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观念、公共教育知识本身的可转化性及将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的教育承担都会影响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公共领域是公众对公共问题进行公开、理性、自由言论的活动空间,教育问题呈现出公共性品质彰显其与公共领域的密切关系.专业化时代教育研究者对专业性的过度追求导致教育研究对公共领域的疏离,而教育研究与公共领域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今天的教育研究者关注更多公共问题,在专业探索的同时拥有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9.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10.
在谈及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时,人们往往先从教育产品的属性着手。因为教育产品(本文单指各层次教育的毕业生,下同)的属性,是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理性前提。如果某种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则从理性层面或至少从学理层面上讲,生产者所有成本,应完全由公共社会或能代表公共社会的国家来承担;如果是私人产品,其成本则要由拥有者的私人承担;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则私人和公共社会应当按某种比例分别承担。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教育制度与教育均衡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 ,也是国家公共义务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教育均衡化是围绕教育公平提出的教育发展思路和政策 ,但是不等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问题的提出 ,集中地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矛盾。我国公共教育制度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所表现的教育公平形态是不一样的。教育均衡化所挑战的是我国公共教育结构性的问题 ,教育均衡化政策集中反映了最高决策部门在中国公共教育发展思路上的改革与创新。它是对趋于失范的公共教育制度的一种及时的调整和再规范。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政策问题确认是教育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逻辑起点,而明晰教育政策问题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则是教育政策问题确认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政策问题源于特定的教育客观情境,是主体对特定教育客观情境的觉察、感受和认同;以协调既存教育利益冲突及满足未来教育价值诉求为目的;是主体"能作为且积极作为"的公益性追求。教育政策问题呈现如下特征:教育政策问题是需要公共权力加以解决的公共领域的公共教育利益问题;呈现为系统之间或系统之内的网状结构样态问题;是主体选择、分析和认定的主观人为问题;是动态形成、发展及解决的问题;是影响人身心发展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大伟 《教育研究》2023,(10):77-87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历年政策的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努力扩大供给阶段、全力促进均衡阶段、以标准化统筹资源配置阶段和优质均衡发展阶段。通过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城市地区的发展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中部塌陷”现象较为明显、弱势群体享有的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未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应着力于破解现有问题,持续关注优质均衡,进一步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应坚持以法制化和规范化为战略导向,以精准化和便捷化为实施理念,以体系化和制度化为实现手段,以统一性和动态性为执行标准,以常态化和长效化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想的公共空间是若干教育理想共同在场并相互影响的场域,而不是精英主控的场域。从逻辑和事实的角度,可以证明教育理想的公共空间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个自由、开放和平等的空间,教育理想只有通过在公共空间的沟通与对话,才能够不断趋近“真”的世界,从而更好地指引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80年代、90年代以后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英国和日本采取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造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不断扩展公共教育的空间。现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的教育空间不是变得规则、协调了.而是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变得不规则了。对英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英日两国菊在于公共教育空间背后不同的教育特质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订单教育与前瞻教育相结合、技术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个人付费与公共支持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中存在结构化的媒介话语、民间政策话语和主流政策话语3种教育政策话语形态。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关于公共问题的讨论相比,网络的话语主体更加多元化。网络拓展了公共议题的讨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公共议程,为公众参与教育政策制订过程提供了机会,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研究》2006,(7):76-76
在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发表《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演讲时表示,教育本来就是公共产品,中国绝对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办教育,“发展教育只能靠政府,政府就得花钱”。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和国家形势一样,宏观看形势一片大好,深入看都是问题。教育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四大深层次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教育督导监督职能的发展:以公共教育权力变迁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教育督导的监督职能,是建立公正、规范、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公共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向“公共教育管理”发展的形势下,必须对教育督导的监督职能进行调整,从监督的价值取向、对象、范畴、方式等方面探索适应公共教育权力变迁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产品的属性与政府职能的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凤英 《教育学报》2006,2(1):17-23
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对教育产品属性认定的不同标准,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于教育产品外部性的存在,研究者们所提出的教育产品属性认定的不同标准并不矛盾,是有因果联系的;综合教育产品的消费特征和提供方式,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不同层次类型教育产品的属性存在差异。教育产品属性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教育服务提供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公共教育支出总量不足、分配和使用结构不合理,教育服务提供的政府垄断,教育服务政府提供和政府经营的合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