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语法界向有分歧,我们支持一分法,即“动·之·名”就是一种双宾语结构。汉语无论古今,都有一个特点,即结构关系简单,而语义关系复杂,“动·之·名一就充分反应了这一点,从结构关系看,它只有一种,即“动·宾1·宾2”而它的语义关系则多达十种。  相似文献   

2.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中的“摶”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摶”,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疚拇影?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摶”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摶”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摶”。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她在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若干个转折点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 ,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她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革命的斗争 ,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也客·斡特克”与“也客薛·合扎鲁”(即亦赫·嘎扎尔)同是古代蒙古人对祖先葬地的尊称。萨满教祭词中称大地为“额秃根”(即斡特克)。可见“斡特克”和“嘎扎尔”是同义词,“斡特克”本义为女性生殖器称谓,远古时代蒙古人称大地为“斡特克”,这同汉语中称“天地”为“乾坤”的来历一样,是以“斡特克”作为原型来理解大地而产生的称谓。称大地为“斡特克”流传至今,这是蒙古族文化原型的遗迹。  相似文献   

6.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集体安全组织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调解活动中 ,曾采取一些措施 ,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强权政治基础及体制结构缺陷所造成的国联的软弱无力、国联内外西方大国的相互掣肘最终又不免使其调解“九·一八”事变陷于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7.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9.
舍伍德〖KG-*4〗·〖KG-*4〗安德森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1919年发表的《小城畸人》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作品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无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文本从《小城畸人》的自传色彩、作品形式、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该作品的写作特色及其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V·N1·N2”结构中,“V’表示动词,“N1”指代名词或代词,“N2”代表名词及名词性词组。这种结构,汉语里面比较常见。这种结构,一般情况下能变换为“把”字句型和“被”字句型。从变换角度分别考察它们有何不同。为何不同,从而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便于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13.
苏欣 《文教资料》2011,(10):30-31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较复杂的词。本文围绕这一个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论述。首先引出“【所+动】”结构,然后引出其它“所”字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六·二”配备是古巴女排对传统“四·二”配备阵容的创新 ,是国际排坛对阵容的一种新的称谓 .分析“六·二”配备的内涵、特点及要求 ,结合古巴女排的赛场运用做一比较 ,提出了中国女排短期内不便运用此阵容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5.
对汉语双宾语结构的历史发展、分类、“动·之·名”结构、“动宾式动词 +宾语”、以及双宾语结构研究中的理论运用的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扬弃理论论述了“五·四”文学观念与传统文学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五·四”文学观念在功利论、表现论、决定论三方面均程度不同地受到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所"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用法较复杂。关于"所"的词性界定以及对"所"字结构的分析,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而且学术界对其一直存在分歧。以研究中古汉语语言的重要史料《南齐书》为例,对《南齐书》中"所·动"结构的语法功能、动词结构构成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对"所"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19.
章针对把《庄子·养生主》一“刀刃若新发于硎”的“硎”解释为模子的说法,指出此说于理解章捍格难通。并从《汉书·玉褒传》、《淮南子·修务训》所述铸剑工序“剥脱”和“砥砺”,考证了“发”为训释为“启”,俗称“启刀”,“硎”非“型”的借字,仍应作“磨刀石”解。章补充肯定了王力《古代汉语》对“新发于硎”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