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平崛起,世界瞩目。“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不胫而走。这些都不过是西方的用词。作者宁愿以“中国道路”来标示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使中国融入世界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道路,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并且以渐进、增量、积累的方式使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软着陆的道路。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史无前例。“中国道路”需要继续开拓,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铲除腐败;推动和强化国家的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除了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外,它们在历史背景、实践起点、政治体制格局和具体发展路径等四个方面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二者在所处的时代环境、确定的中心任务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方面存在某些关联性.借鉴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某些合理因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与共产党政权领导下的“北京共识”之下着手研究,追溯到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并仔细探究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最后将两国模式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应该在借鉴美国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史时期,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近代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农业演进有两种类型,“这两种客观上可能存在的资产阶级发展道路,可以叫作普鲁士式的道路和美国式的道路”.列宁的论述为我们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农业近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一个国家农业近代化最终走上哪一条发展道路,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下面就“美式”道路和“普式”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5.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共识.但二者的根本分歧也在于此--对民主的不同诠释和实践.民主社会主义之民主,既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民主,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而是一种总体上叫做"第三条道路"的民主,一种基于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以及国际民主.搞清楚"第三条道路"的民主特质,对于科学认识日趋国际化的民主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与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得以并存的深层世界历史基础是:电气生产力及其发展.但它只是资本主义时代发生阶段性和局部质变的深层世界历史基础,而不是使这个历史时代发生整体性质变的基础.只有依据“深层世界历史基础”来考察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目标是确定的,而模式是具有选择性的。"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立足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发展问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强调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业化指明了方向,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法,二者有机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歌剧形成至今,历时近一个世纪,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子向前发展的,即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和大量借鉴西洋的创作道路,这两条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前一种形式在80年代以前非常受欢迎,而80年代以后,后一种形式的发展比较快,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解释中国发展的相关问题,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者都致力于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国道路是中国全方位发展过程中理论、制度、实践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成果,并最终抽象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因此,对中国道路的文化构件进行分析,便成为中国道路话语构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内容.具体分析,中国道路的文化构件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外来...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思考,学术界有体制内和体制外发展道路两种思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发展实践来看,我国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是一条体制内和体制外“双管齐下”的道路,即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激进式改革道路和渐进式改革道路.本文对两条改革道路做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两者表现在制度变迁的各个方面的差异.中国的改革无疑是渐进式改革的典范,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难度加深和边际成本的递增,渐进式改革暴露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总体来说,中国道路是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二者是密切相联和精神一致的不同用语,其现实内涵和话语的可用性,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前,需要在落实"四个全面"中不断完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卫杨春 《文教资料》2007,(2):213-214
“北京共识”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人们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但“北京共识”不能取代“华盛顿共识”,不具有普世意义,“北京共识”是未竟的中国模式,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历史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其根本点都是紧密结合本国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中国特色道路始终贯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独特思维,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建设时期。中国特色道路的成功就在于反对“唯上”、“唯书”的机械主义,反对盲目照搬别国模式,而坚定地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思想蕴涵着中共推进走中国特色道路伟大事业的高度自觉性、创新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意大利学术界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不断涌现.笔者近年来收集整理了一批意大利学术界对“中国道路”的研究资料,特别是“中国形象”和“中国软实力”方面的学术观点.本文试从近年来意大利学者发表的相关成果中筛选出值得分析的观点,揭示意大利学者眼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形象”,以期为我国学术界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一步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道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对怎样建设和社会主义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传统的管理哲学思想因其文化渊源、历史发展、发展传统、民族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在方法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中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各自具有不同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特点,比较二者在四种管理核心观念上的差异,以及指出这些差异反映出两种管理思想的本质,旨在为处在当前国内国际复杂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融通中西管理思想提供借鉴,使中国管理文化精华能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