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文区,云南东川府会泽县人氏,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被选定为拟备知县. 薛铬恕,云南临安府建水县人氏.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被选定为拟备知县. 董兆,云南临安府宁州人氏.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被选定为拟备知县.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托存图书馆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托存图书馆始于1946年。联合国委托联合国图书馆(DHL)把自己所属的文献资料存贮于各国的政府图书馆或其他性质的图书馆之中。本文论述了联合国托存图书馆的制度、体系,并简要论述了托存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终年六十四岁.包拯二十三岁举进士,先后任知县、监察御使、转运使、知谏院、知府、三使司和枢密副使,是宋朝的著名官吏,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公,后人尊称包公.  相似文献   

4.
芷江档案局去年征集、收藏到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时任芷江知县的谢延荣撰文刊刻诠释清世祖顺治皇帝亲拟颁布的<劝善要言>六条谕训(见图1),类似于现在党中央提倡的"创建和谐社会,争做文明公民"的公告,是一件难得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原件.  相似文献   

5.
上海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伟 《图书馆杂志》1998,17(1):58-59,46
上海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成化二十年(1484)上海县知县刘琬在县学所建立的尊经阁,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则首推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于1847年在上海徐家汇所创办的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在此之后,上海市立公共图书馆开始酝酿建立。 1 上海图书馆名称的出现与首家市立图书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一些西方宗教团体和侨民社团相继在上海开办了一些藏书楼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杂志》1989年第一期上发表了惠世荣先生《去浮求实去虚存真》的文章(以下简称《存真》)。虽然,它和《图书馆杂志》“赞赏从实践中总结出言之有据、内容扎实的理论,反对空发感想、泛泛而谈的文章”(见该刊1989年第一期封底)这一精神较吻合,且在文章中对图书馆经费使用等问题也发表  相似文献   

7.
《湖南档案》2009,(10):F0003-F0003
《南岳志》全套共6册,由知县直隶大兴人高自位、县进士岳麓书院主讲旷敏本二人,于乾隆癸酉(公元1753年)重修,全书采用宣纸、繁体仿宋字印刷、  相似文献   

8.
嘉定老城墙     
嘉定城最早是宋代建的,"嘉定"的名字, 本就得自宋宁宗(赵扩)的年号.但当时筑的城墙只是土城,直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农民军首领张士诚,遣手下将领把土城改建成砖石城墙,又加宽城河,这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城墙.再过大约200年后,即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抗御"倭寇",知县万思谦再次扩建城墙,增建砖碟,城周长扩至2266.6丈,高2.6丈、基宽5丈,面宽3丈,并设晏海、合浦、澄江、朝京四扇城门.  相似文献   

9.
徐家汇藏书楼(后简称藏书楼)创建于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年)。1897年改造成具有梵蒂冈风格的西文书库和中国古典风格的中文古籍书库。上海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楼。1956年以后政府又将《亚洲文会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新闻图书馆》等8个馆的部分资料归并到藏书楼,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学,是随着图书馆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虽然早在古代就产生了藏书楼,但是做为近代意义的图书馆,大约是在公元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出现的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因此,我国近代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产生较晚,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1.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书。历代学者解释《周易》的著作很多,最早的《周易郑注》(东汉郑玄注)亡于南宋。后经南宋王应麟从诸书中搜集、整理成书,名《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郑玄字康成),大体上保存了郑氏的《易注》。今存其书最早之本,是元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主要的通行本还有魏王弼、晋韩康伯的《易注》和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  相似文献   

12.
会看风水的上海知县笔者约计,自上海开埠后,整个晚清时代,先后有过四十多个上海知县,其中正任和署理大约各占一半。因为处在新旧、华洋等多重矛盾的漩涡中,这些老上海的"父母官"大多有点"讲头",比如从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六年(1890)在任的裴大中,就是这么一个人物。裴大中,字浩亭,原籍安徽霍邱,来上海前已经在无锡等地做过好几任知县,颇有能员之名,还与金匮知县倪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型丛书。每当谈到这部丛书时,少不了要提及它的编纂时间。编纂此丛书的时间,有多至四种说法: 一、清乾隆三十年“清乾隆三十年救辑。”(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1)》P962)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73年)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更加确定了。”(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也是采用这四部的分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学》) “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时,进一步确定了‘四部’分类法,使其完备。”(白国应《图书分类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民间图书馆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浙江宁波人范钦所建的天一阁,是我国有记录的最早正式对外开放的具有民间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至民国时期,民间图书馆蓬勃发展起来。据调查,民国时期私立图书馆占图书馆总数的20%。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的民间图书馆或收归国有或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15.
卢见曾与雅雨堂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兰台世界》2006,(17):62-64
一、卢见曾生平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又号澹园,室名雅雨堂,山东德州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中第二甲进士。其父卢道悦,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曾作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谩草》《、清福堂遗稿》。卢见曾幼时聪慧绝伦,师从王士祯、田雯,学问具有根底。雍正三年(1725)为四川洪雅县知县,雍正九年(1731)任安徽蒙城知县,后任六安知州。雍正十二年(1734)任亳州知州,十三年(1735)升任江南江宁府知府,后调安徽颍州。由于历官有声,乾隆元年(1736)出任两淮盐…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每年产生大量会议文件及书刊,并通过联合国图书馆系统向全世界提供这些出版物。联合国图书馆系统是由设在联合国总部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联合国系统内各图书馆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众多的托存图书馆所组成。按规定所有联合国会员国、非会员国都有权拥有一个免费的托存图书馆,通常它设在国家图书馆或首都某个主要研究图书馆内。此外还可拥有一个或几个缴款的全部或部分文件托存馆。截止1997年3月,联合国在14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357个托存馆,其中171个全部文件托存馆,186个部分文件托存馆。我国的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为全部文件托存馆,重庆图书馆为部分文件托存部。  相似文献   

17.
<正> “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王朝最早设置的专门管理国家藏书馆阁(按现在的话说,“国家藏书馆阁”,即“国家图书馆”。)的机构和职官。它诞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直至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被废除,共历时1200多年,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汽车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国外汽车图书馆发展简况 汽车图书馆是流动图书馆中的一种类型,如今,它已成为图书馆组织机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汽车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汽车普及以前,就已有骆驼图书馆(公元10世纪中叶的波斯帝国)、马车图书馆(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费林顿);在交通高度发展的今天,又产生了船舶图书馆等.  相似文献   

19.
据孙楷第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年初版,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明清小说部乙著录:“《驻春园小史》六卷二十四回,存,清乾隆癸卯(四十八年,1783)刊本,藏大连图书馆(戈按:春风文艺  相似文献   

20.
胡政之胡霖,字政之,笔名冷观,一八八九年生于四川成都。他的父亲胡登崧,是甲午科(一八九四年)举人,捐官知县,在安徽省作官,先代理天长县知县,一九○六年死于五河县知县任内,在成都有祖遗田地。胡政之在八岁时随父到安徽读书,先入私塾,后入安庆安徽省高等学堂。十七岁丧父,自费赴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