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对于国民来讲,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国民)暂时做稳了奴隶  相似文献   

2.
3.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人木三分。它为什么如此深刻呢?一是因为鲁迅具有超人的洞察力——一种能够透过浓厚的历史烟云一览社会真面目的本领;二是因为行文技巧之高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陈茜茜 《学语文》2008,(2):12-13
一、教学目标 1、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读懂鲁迅对国民奴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2、品味语言,鉴赏文中作者的情和理。 3、在文本基础上拓展创新,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6.
《灯下漫笔》是鲁迅作为“铁屋子”里少数觉醒对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精辟论述。独到深刻的见解,简括幽默的笔触,皆让后辈学子仰视。但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子们理解它有些吃力,也让教颇费心力。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的叙事不同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因生事”。所谓“因生事”,就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大幅度地详尽地虚构故事情节。鲁迅杂的叙事是“以运事”(同上)。所谓“以运事”,也就是根据章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必要的艺术选择、加工和提炼。这也是散的叙事法。这样的叙事,往往带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灯下漫笔》就体现了鲁迅杂叙事艺术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袁鹏 《教学随笔》2008,(4):20-2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灯下漫笔》(2007年3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9.
曹权 《文学教育(上)》2008,(18):110-11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很显然,教材编者认为,鲁迅这篇文章的批判对象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  相似文献   

11.
刘庆林 《学语文》2002,(1):12-12
文学鉴赏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思想的统一。内容的分析,主题的把握是体会感情的基础。离开思想内容,作品的感染力会变得虚幻,而纯粹的理性分析,不注意感情的把握,文章也会索然无味。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节选)》(以下简称《漫笔》),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包含激情的奇文,教学中应首先理解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丰富的感情。 一、以小见大,由事入理。《漫笔》从换银元说起:“为了方便,把银元换成钞票。钞票贬值,心中惶恐,千方百计再打折换银元,被欺骗,被愚弄,却心安,喜欢。这就使作者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旧营垒中杀出,痛恨封建制度,痛恨反动统治者,同情广  相似文献   

12.
曹霞 《贵州教育》2009,(11):42-43
当我又遇上《灯下漫笔》一文时,我惊奇地发现已经上过两遍的这篇文章在我脑中竟然“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这样?我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结论是:“我”不在文中,则“文”不在我脑中。 何谓“我不在文中”呢?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人理的构思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3.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从而感悟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鉴赏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鉴赏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中心,否则情和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所依傍。在理清思路的同时,鉴赏关键性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品味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所以我做到了不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工夫,而是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领悟重点;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领悟说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7.
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①“我要将我的所有亲爱的朋友们都叫来,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孔……”句中的“好好端详”语义重复。“端详”意为“仔细地看”(《现代汉语词典》),它本身就含有“好好”的意思,前头不能再加“好好“。可改为“端详他们的面孔”或“好好看看他们的面孔”。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杂文集《坟》是一九二七年未名社初版的,收录了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二五年所作的二十三篇论文与杂文,除早年在日本写的文言四篇,其余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写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反封建立场与  相似文献   

19.
《秋水》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各地教材一般都选录。人教版选在高中第一册第六单元,仅仅选从开头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140个字,而且看上去简单易懂。这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一百多字的文言文,讲完字词后,我们还能引导学生学什么?本文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想]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父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这种鉴赏在《荷塘月色》中已经学过,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自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