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那么本色的语文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文本解读人与出的和谐统一、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甘永 《语文天地》2014,(11):41-42
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和谐社会理念和建设任务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谐社会理念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无论是在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里,都是一个有很强时间和空间内涵的概念。高等教育作为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和现实人格塑造的载体,也应该体现并融入和谐社会的理念。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讲,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应该包括若干和谐与协调关系,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本应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而演绎生活真善美的语文课堂却往往将丰富蜕变成了枯燥,将生动嚼烂成了陈腐。要想语文教学从无奈的阴影中走出,那就应该真正建构起语文和谐课堂,即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文本的和谐,文本与文本的和谐,文本与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语文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塑造人的文化理念并使人立足于社会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须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既要立足于生命,又须传递超越于生命的永恒精神。构建和谐真实的,使人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语文课堂才符合时代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郝妍焱  于志浩 《文教资料》2008,(27):143-144
本文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通过对山东农大教育体系进行的个案研究,主要从构建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的规范(精神)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生理与心理环境三方面,就如何构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高校的创新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  相似文献   

8.
张亚明 《教师》2010,(2):47-47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改正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尤其要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在审美中扩大视野,在人文的关怀下丰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周小青 《教师》2011,(13):5-7
在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它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审视当前德育现状,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德育体系,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位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研究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新编的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后,作为一种高级精神需要的审美成为了每一个文明人、每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已经发展为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感觉敏锐,想象力丰富,情感强烈,求知欲强,希望获得审美的种种知识。因此,如何发现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生活取向,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当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和老师友好的交往和对话,并成为学习的主体,更为了学生踏上社会与人交往打好基础,说话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因此,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提高“说话”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由学生、教职工和领导组成,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与沟通的特殊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又与家长和社会有着必然性的联系和沟通。构成和谐校园的中心是人,实现学校内部各种组织结构之间、干部之间、干部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物化的校园教育环境与人之间、社会和家庭与学校之间、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种工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简单地看作知识的接受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几乎一致地把学生作为主体,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的、个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陈伟 《陕西教育》2007,(11):126-1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学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根本目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又要充分运用和谐思维的思维方式,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在学生教育方面,我们也应当妥善处理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和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学是我们教育要追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田静 《考试周刊》2011,(86):182-182
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人类生活离不开物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以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多样化为前提。改造原物质和制造新物质是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塑料、纤维、橡胶新能源、新药品等的开发和研制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而这些皆与化学实验不可分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意蕴十分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国际意识亦即世界意识,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客观评价本国(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共同的命运。笔者已注意到了历史教育界同仁对加强世界意识(或国际意识)教育的有关论述,但总觉意犹未尽,故不择浅陋,旧题重提。我们认为,历史教育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就是要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各级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式教学就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探讨和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全而创新的教育,创新以成为时代的要求。我们做为教师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欲望。闪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刨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也能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我认为,地理课中的创新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