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天,我身体不适,在卫生室打针,在我临床的是一位男孩,大约八九岁的样子,长得胖嘟嘟的.医生对孩子说:"今天打完这针就好了,明天就可以去上学了."男孩说:"我才不想去上那破学呢,我宁愿待在你这里打针."我听了之后非常惊讶,就问那孩子:"打针不疼吗?"孩子却说:"疼,不就扎针疼那一下吗,总比上学强吧."听了孩子的话,我感到一阵刺心的痛.  相似文献   

2.
1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禾禾3岁就喜欢问"为什么",他的问题经常为难我和他爸爸.我跟李肇星商量,何不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自问自答呢?没想到,小家伙还真能自己解决问题.有一天,禾禾久久注视一棵小树,随后问我:"妈妈,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我说:"禾禾自己开动脑筋想想看."儿子边玩边想,突然说:"我明白了,妈妈,因为小树只有一条腿.  相似文献   

3.
等了一整天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小刚妈妈告诉心理医生说:"我生小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我担心他智力低下."小刚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相似文献   

5.
美国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赏,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赏识的魅力所在.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陶行知先生在一所学校当校长时,看到一位男生正在打一位小同学,便上前制止,并责令其到办公室.他简单了解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于是便从兜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了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递给了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许你和别人打架,你做到了,说明很尊重我."这个男孩疑惑地望着他,接过了糖.这时,陶行知由塞给他一块糖:"你是看不惯他欺负女生才打他,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男孩红着脸低下了头:"校长,我错了,我不该动手打人,我再也不这样了."陶行知见机又递给他一块糖,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给你一块,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那个男孩涨红了脸,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6.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 我们班有位孩子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 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为什么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相似文献   

7.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8.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在我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我能不了解她吗?""他一翘起小尾巴,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认为孩子一定会向西走,他却偏偏向东跑;我们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心,但他却嘟着小嘴说我们做得不对;我们认为已经给了孩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他们却不领情.上述现象表明:我们有些时候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今天,学校来了几位医生要给我们打针!听到"打针"二字,我就直冒冷汗。因为小时候去医院打针,护士阿姨总是把针头扎错地方,然后拔掉重新再扎,给我留下了阴影,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这个针头故意跟我过不去。医生们来到了我们班,我看着同学一个个上去又下来,有的眉开眼笑地走着,有的皱着眉头低头疾走,还有的呲牙咧嘴,紧紧地捂着自己胳膊上的针眼,我变得越发忐忑不安起来,心中仿佛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疼,一定要振作  相似文献   

10.
一缕飘香 《家长》2013,(5):18-20
那天,同事小张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在姑妈家吃过晚饭,孩子毛毛说:"妈妈,我想用电脑看动画片。"我说:"你要和姑父商量这件事。"毛毛听了之后,在我的旁边磨,意思是让我去和姑父说。我告诉毛毛:"你要自己去和姑父说。"毛毛没有说话,还在做思想斗争。过了一会儿,毛毛看着电视机说:"我要看动画片。"这时,姑妈说:"影碟机坏了。"毛毛转过来看着我,我跟他  相似文献   

11.
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回来,飞快地跑到电视旁,打开了电视.少儿频道正在播放《虹猫蓝兔七侠传》,"妈妈,看会儿,"一副商量的语气≥我说:"行,但吃饭时必须关掉,医生不是说了吗,小孩要少看电视.""嗯."他一脸的不情愿.  相似文献   

12.
打针记     
<正>生病看医生,然后打针吃药,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有体验,有体会,写出来就是作文。作文原来如此简单。有一天,我发烧了,奶奶急忙带我去医院看医生。我一进去,就有一位医生叔叔给我量了体温,说是感冒了,打一针就好。然后他亲切地说:"小朋友,不要怕,我们这里的阿姨打针一点也不疼。"我最怕的就是打针了。虽然叔叔这样安慰我,可我还是很紧张,拉着奶奶的  相似文献   

13.
新年故事会     
在以往的表现类节日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下面问题. ●孩子专注于自己所演出的节目,对同伴的节目关注不多. 例如,孩子会主动说:"老师,我讲的故事名字叫《小兔子找太阳》."老师问:"你知道好朋友萄萄讲什么故事吗?"孩子迟疑地摇摇头说:"不知道,她没告诉我."  相似文献   

14.
我家大院有个四岁男孩生性调皮,家长经常用吃药打针来恐吓他。时间一长,孩子见了医生就特别害怕,对吃药打针也格外恐惧。一次,孩子发高烧,医生给他打针,他死活不肯,看见医生把针具拿出来,他竟吓昏了过去。至于吃药,每次都是大人捏着鼻子硬灌进去,有  相似文献   

15.
打针     
生病了,妈妈带我去打针。注射室里有个小孩正在大闹,医生刚用棉球给他擦皮肤,他就又哭又叫,弄得医生没有办法,只好先给我打。其实我也最怕打针,这时我听到小孩的妈妈说:“你看,那个小姐姐多听话,打针不哭也不闹。”我只好咬紧牙装出一点也不疼的样子把针打完,最后还笑着对那个小孩说:“一点也不疼的。”小孩听了我的话,让医生打针了。虽然扎针时他又哭了,可总算把针打完了。我想:他一定后悔上了我的当。打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小学二(3)班@蒋楠 @黄丽霞!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16.
"妈妈,给你钱."九岁的儿子对我说,并扬了扬手中的钞票,"我没让你拿钱啊."我一脸的困惑.这时孩子又对我说:"是楼下那位大哥哥给我的,他说是你叫他帮你拿钱的."  相似文献   

17.
学会商量     
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与父母和他人沟通。今年春节,我和北京女一中高中同学聚会。昔日一起读书的少女,如今将年过半百。谈起我们自己的中学生活,一个个兴致勃勃,可说起我们正在上中学或大学的孩子,一个个竟是唉声叹气。一位老同学对我说:“我们这代人是上要照顾老,下要照顾小,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到十几岁,上了高中,竟和我们没话,和他爸一见面就吵。儿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许我们进。我要和他说句话,也只好写个纸条,从门缝里塞进去。我心里又难过…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邻居家的女人来我们家串门,神秘地对母亲说:"知道吗,邵家的儿子原来是一个私生子,怪不得咱老看不见孩子他爸,原来那孩子根本就没有爸!"母亲听了大吃一惊.邻居家的女人更加神秘地说: "那女人到处搬家原来就是为了守住这个秘密."邻居走后,母亲小心的嘱咐我: "千万不能说出去,到哪都不能说."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下午,我到校医院去打针,遇上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领着一个孩子也去打针。老师拉着那孩子的手走进注射室,亲切地说:“龙龙是个男子汉,是个勇敢的孩子!不怕疼,打针不哭。”尽管那孩子的脸上充满着惊慌、惧怕的神色,但嘴里不停地说着:“龙龙不怕疼,龙龙打针不哭……”俨然是个“小男子汉”!打针时,那孩子虽然微微地咧着嘴,眼睛里含着泪花,但他还是强忍住了,始终没有哭出声来,眼泪也没有掉下来。龙龙一离开注射室,那护士就笑着对我说:/“这孩子真逗!上午,他妈妈带他来打针时,他死活不肯来,他妈妈连拉带拽,好不容易把他拖到注射室。一到注射室门…  相似文献   

20.
1."自己来做决定吧"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