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子犟的史论《汉书杂论》在肯定和继承班固“良史”精神的基础上,对《汉书》所记一系列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了其高屋建瓴、独具慧眼的史识。其发微揭隐的精神,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的评断,使他的史论更具合理性。但其“天命论”无疑是他历史观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2.
自历史散文的进程观,《汉书》在文学史上与《史记》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汉书》具有严谨有度而又曲折多变的结构,其语言典则而不乏灵动,情感虽内敛而仍然丰富,其刻画人物,每于细微处显精神。《汉书》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及语言锤炼方面更为精当。与《史记》雄放酣畅的风格不同,《汉书》整体上呈现一种在严格法度之下具有的从容娴雅之美。  相似文献   

3.
自历史散文的进程观,《汉书》在文学史上与《史记》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汉书》具有严谨有度而又曲折多变的结构,其语言典则而不乏灵动,情感虽内敛而仍然丰富,其刻画人物,每于细微处显精神。《汉书》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及语言锤炼方面更为精当。与《史记》雄放酣畅的风格不同,《汉书》整体上呈现一种在严格法度之下具有的从容娴雅之美。  相似文献   

4.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5.
班固在《汉书》的撰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自注的方法,以自注形式说明正文,阐发见解。本文围绕《汉书》诸志、表以及纪传中的自注,试图对《汉书》自注的内容和形式、历史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何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对典籍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白虎通》等。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中心人物,其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奸诈,一是豪杰,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曹操性格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动源,更从作者的角度去探索了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和功利尺度,遵循了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文学观和史学观。  相似文献   

8.
汉代史著如《史记》、《汉书》常引用传中人物自己所作的诗歌来增加表达效果,这些自作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场合,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境情绪,具有史家笔法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人物自作诗多由"事象"感发,大部分是悲剧人物在困境中发出的悲鸣。史著中引用的诗歌往往能与历史叙事相互交融,起到诗史互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籍本身担负着文学选本的功能。通过梳理可知,《汉书》选录的各类西汉之文共计一千零一十篇,这些文章不仅在传中人物刻画及辅助行文叙事等方面具有点睛之功,还为后世遴选出了代表汉人审美的文学作品,集中彰显了《汉书》作为史籍所具有的“选文”功能。与此同时,《汉书》的选文观为以《后汉书》为代表的史部著作和以《昭明文选》为代表的集部著作提供了选文范例,在选文体式与录文规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样式。至于班固所追求的“典雅”与“精约”的创作指归,亦被后世诸家所沿用。这不仅促进了后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后世文学诸体在内容与体例上的不断完善与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代社会改革的理论、经验、政策、措施和主张改革的人物作的实事求是的记载和评价,表现了他的改革观:继承了“法后王”的改革理论,反对复古倒退,肯定进步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肯定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正确途径,赞扬了富于改革精神的历史人物,提出了人才是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代社会改革的理论、经验、措施和主张改革的人物作的实事求是的记载和评价,表现了他的改革观:继承了“法后王”的改革理论,反对复古倒退,肯定进步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肯定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正确途径,赞扬了富于改革精神的历史人物,提出了人才是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9,(1):76-81
元杂剧《赚蒯通》是根据《史记》和《汉书》中蒯通相关情节演绎而来,《赚蒯通》的作者继承了史籍中基本的历史情节和蒯通本身所具有机智、善辩的人物特点,并从多方面敷衍韩信被杀的情节,运用艺术手段附加给蒯通"忠义"的性格特点。作者同时又对相关历史人物如韩信、萧何、樊哙等人物进行了一定色彩化和脸谱化处理,突出了主要人物"蒯通",取得了戏剧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史记》、《汉书》中有许多篇章是关于悲剧性人物传记的,比较研究这些悲剧人物传记,将有助于探讨撰写人物传记的经验和促进传记文学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悲剧人物是指上述两书中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有过杰出贡献却被迫自杀或惨遭杀害或历经磨难而死的人物。司马迁、班固在真实地再现他们过早“毁灭”的过程中,着意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客观而有力地揭示了产生悲剧的原因;或是由于反动、腐朽的势力摧残造成的;或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造成的;或是由于自身严重的错误、弱点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互相渗透的。马、班二人写悲剧人物传记,都忠于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再读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作品《驯悍记》,本文以历史语境为切入点,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揭示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透视其在《驯悍记》中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起《史记》《汉书》,对象众多,作用广泛。它们或显示了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鲜明特征,或反映出陈寿抑曹扬刘的幽旨深衷,或展现了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为历史疑案的解答提供了重要的旁证。这些是陈寿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所贡献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红颜祸水"是反映男权社会中男性把污水泼向美丽女性的范例,也是部分史家文人立足以男性为中心的史学观、社会观对女性搞性别歧视的佐证。《左传》就是以陈国小人物夏姬为例,以"红颜祸水"为主线对构建于封建女性观、历史观基础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思想和文人潜意识中的人物评论观念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班固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的《汉书》,虽然充斥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也表现出不少积极进步性。班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如他的历史变化观、人才观,他对西汉儿个帝王的评价以及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等,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而且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20.
正初识经典《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汉书》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其中,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汉书》以史料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