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日有三大传统: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与传统美术、音乐、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客家方言被冷落,客家民俗被淡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挑战。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作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的幼儿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幼儿园的教改活动,搭建家园合作平台,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形成多种路径共同保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3.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浙江省建德县新叶村至今仍保留着隆重的、在大部分的汉族地区已经消失了的节日庆典活动。与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相比,新叶村三月三的文化含义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可以发现其中遗存的先民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考察新叶村三月三,对于保护上巳节这一个我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宝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土壤",群众较高的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养分",政府统筹规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力牵引车",传承人积极响应与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出"枝头硕果"。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以民族节日为载体的活动性保护;以传统工艺为产业开发的生产性保护;以乡土教材进校园的教育传承性保护和以政府为主导的机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在政府、民间、群众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对这一新兴事物表面化的理解和误读,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甚至加剧其灭绝的隐患。论文分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像和现状,并论述了政府、民间与公众应共同树立正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意义,提出了正确实施保护的几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非“主导”,多方扶持帮助民族文化加强自生机制的建设,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通过传承人管理、资金扶持、教育推广等多种手段,筑造民族文化的民间社会基础,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公共品属性认识还不够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品属性要求政府在对其保护中给予政策规范和财力支持。湖北南曲作为一种典型的具有公共品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供给不足。和南曲一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绕不开市场机制"无形的手"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组织中的作用,同时也必须通过政府"有形的手"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研究数字化手段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数字化生存现状,引入并阐述虚拟现实技术概况,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特点,探索其在少数民族节日中应用的意义和途径,论证虚拟现实技术在整个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中的优势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政策分析等方法,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为例,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的模式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其主要表现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以新的治理范式处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各个子系统。只有加快政府制度的创新、健全对市场主体的利益保障和补偿机制、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保护管理,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进行中,才能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领导班子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其发展策略中就强调了对国家某些濒临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内容。"猫头狮"贵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目前国家及地方对它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小学的教育启发方面远远不够,因此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策略,结合多年的经验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增多,作为地方文化建设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被展演出来,有的已失去其最初的"色彩",如浙江泰顺"畲族三月三",被建构成歌舞表演、吃乌饭宴和婚俗表演三个主要展演板块,与其原有样态相去甚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内涵已经被展演出的华丽却虚假的表象遮蔽了,成了被"景观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本真性"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故景观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相似文献   

16.
梁祝哀恋是中国偶像式爱情故事之一。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梁祝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文章旨在揭示梁祝故事流变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所起的作用,特别是民间文艺的创造作用。它们为梁祝"误婚"原因翻案;演绎史料中具有戏剧性意义的故事元素;展开想像力为梁祝的哀痛结局加上美丽浪漫的"化蝶";将梁祝的前身后世增添意味深长的节日文化寓意。民俗是梁祝文化成长的摇篮,民间文艺对梁祝故事具有再造一般的功绩。这一切,均能对我们今天保护和传承梁祝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积极有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财富。非正规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之外的新途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正规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基于政府、企业、各类院校、传承人四大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正规教育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社会关系问题的表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中国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其中,时空框架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匹配,是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中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我们特别需要探讨如何重建时空框架的中国属性。文化生态建设要让那些曾经被贬低的人的文化得到承认,让他们也有自主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正确地理解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重要意义以及保护措施,加强科学认知,明确操作规程,对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高校在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入手,从教学的三个方面对高校音乐专业在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加以论述,力求在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