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态度严肃、讲话语调刻板,常以树立“师道尊严”为己任,因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效果.在听我校孙红永老师执教的“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那节随堂课时,她那充满幽默的连珠妙语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老师、学生都变得紧张忙碌起来,语文、数学老师轮番轰炸,忙得学生团团转,又到年底了,谁不想考个好成绩有份好心情呢?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因此,复习、测验、测验、复习……循环往复。考得好,老师们在办公室一边批卷子,一边议论谁谁书写进步了,谁谁成绩提高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考得不好,边批阅边生气,牢骚、不满,恨铁不成钢:怎么这么粗心?怎么这么差?唉,真是可怜天下教师心!  相似文献   

3.
九份的山凹谷里头,有一座秘密花园,那是一家小小的咖啡店。两根铁丝悬挂着的白色铁牌上,画着一条小鱼儿,上头写着“小鱼咖啡”。来这里的客人,不是到九份朝圣的观光客,就是意外探险发现这里,或者远从几十公里外的城市,专程前来这里的熟客。我跟朋友发现这个地方之后便爱上了这里,每次只要到九份游玩,沿途一定是先经山顶的陶艺馆,搜购乡野风味十足的杯杯盘盘,然后专程绕到这里坐上一两个钟头,错开人声鼎沸的九份闹区。坐在小鱼咖啡屋,透过窗棂,静静等待日落,感受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喝着香醇的咖啡,抖落心灵上的一层灰蒙。雅致的小鱼咖啡,里…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从学科本位和分数至上的思想出发,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姓“语”,只能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只能在文学熏陶上做文章,绝不允许旁逸斜出,更不能作一点牺牲,否则就大逆不道,就要遭到口诛笔伐,时至新课程改革已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亦概莫能外,我却要在这里大放厥词:语文课牺牲一回又何妨!  相似文献   

5.
情景: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听完几位科任教师的唠叨,心里对那几个调皮蛋“恨之入骨”,怎么办呢?老方法,写作文,听听心声。班会课上,我便先上“政治课”,再讲写作要求,然后布置全班以“假如我是班主任(老师)”写作。突然,“调皮蛋”小朱举起手,在我的示意下把一张纸条郑重地交给我——“老师,那天的事是我错了。可老师,您可以当一回学生吗?”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以小燕子三次到菜园里去观察,最终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细微差别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事要认真。课堂上,当我问到“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小燕子发现了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有的说:“因为小燕子很认真地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从学科本位和分数至上的思想出发,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姓"语",只能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只能在文学熏陶上做文章,绝不允许旁逸斜出,更不能作一点牺牲,否则就大逆不道,就要遭到口诛笔伐,时至新课程改革已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亦概莫能外,我却要在这里大放厥词:语文课牺牲一回又何妨!从各学科关系来看,画地为牢必然死路一条,语文课只有率先走综合和融  相似文献   

8.
常听到人们说:“让×××去做这种工作,真是大材小用,太可惜了。”每每这时,我就会感到不解:即便是一块“大材”,“小用”一下又何妨?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被赏识。一时被“小用”说明不了什么,腹中的才华,才是人生中最有力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对于王强的作弊和欺骗行为,如果教师毫不含糊地“秉公执法”,甚至进行毫不留情地讽刺、挖苦、批评、奚落,那么撕碎的将不仅仅是他的试卷,更重要的是给他当头一棒,使他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消失殆尽,从此可能会不思上进,破罐子破摔。  相似文献   

10.
正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其实都清楚,经典的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这一些经典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铺垫,这样的厚积,是我们薄发的源头活水。仅仅从写作这一层面而言,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包括经典内容,我们才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而,不知  相似文献   

11.
模仿又何妨     
眼下,“创新”一词叫得颇响,技术要创新、教育要创新等等。创新自然是个好事情,有创新才能有突破,才能有发展。但凡事就怕走极端。最近听作文讲评课,常见一些教师对学生作文批评多于鼓励,特别是对那些据说有点范文影子、带有模仿性质的作文多加指责,什么“立意不新颖”,什么“选材不典型”等等,似乎一沾上模仿的边,作文便毫无意义,模仿是旁门左道,不值一哂。   写文章要有新意,这当然没错;但是,模仿又何尝一无是处 ?  人类文明延续至今,发现前人未发现、未言论之事物,已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辈成年人,读先贤之书…  相似文献   

12.
陈燕 《班主任》2010,(2):56-56
期中考试监考时,我发现小郁神情紧张地把左手伸到课桌里,小心翼翼地看手机。直觉告诉我——她在用手机作弊。当我出其不意地把手放在她左肩上时,我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她的脸因极度恐慌而变得煞白,眼里流露出哀求之意。刹那间,我动了恻隐之心,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左肩,意味深长地说:“考试要谨慎细致,一只手在答题时,  相似文献   

13.
示弱又何妨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同学,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起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依然是一副吊儿郎当的“德性”,上课还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没有开过头,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试卷分析时,我虽然心知肚明,清楚其中有多少水份,但我仍然假装糊涂,权当不知道他的过去,不明白他的底细,而是将他看…  相似文献   

15.
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文章从杨梅树和杨梅果两个方面写了杨梅的可爱。写杨梅树时,主要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杨梅果时,作者是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入手的,并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刺激读者,引起读者想尝一尝的欲望。这也是本文的高明之处。 学此文时,我先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嘬着嘴作“吮吸”状,然后又张开双臂作“伸展”状,同时面带微笑。——哦,他们把自己当成春天雨雾中的一棵棵杨梅树了。 当我读到“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  相似文献   

16.
翻阅杂志,不经意间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美术教师让学生画春天,大部分学生用缤纷的色彩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天。但有一个孩子却与众不同,他的画只有一种颜色,绿绿的小草,绿绿的柳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硕大的绿色太阳!老师问:"你怎么把太阳也画成绿色了呢?"孩子说:"春天看上去都是绿色的,我想春天的太阳公公如果也是绿的,那就有更多的小草变绿了。"教师听了低声嘟哝了一句:"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7.
时下,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一话题,教师们常常为此“公”说公的理,“婆”言婆的道,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难辨。许多教师认为:因预习后,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事先有了了解,所以学习的求知欲就被冲淡了,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欲望不高,对数学知识产生乏味的体验,课堂会变得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而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恰恰相反,学生在解决难题后的喜形于色,有了成功感的笑逐颜开,足以说明这一点。况且,是否需要课前预习不是受教师个人意志支配和决定的,而是源于学生是否具有预习的学习需要与自觉的学习习惯。如若学生养成…  相似文献   

18.
<正>记得那是几年前,一学期的工作终于结束了,我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回家,门口传来了响亮的报告声。打开门一看,是一个高高帅帅的小伙子,看上去很眼熟,可我一下子竟叫不出名字。老师好!我是小朗,放假了,来看看您!他这么一介绍,我想起来了!是他,那个曾经让我为他保守秘密的小男孩。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一副吊儿琅当的“德性”,上课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投有开过号,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  相似文献   

20.
坐又何妨     
朋友给我讲他的故事:每天他开车上班时,经常会遇到另外一辆车,时间久了,便记下了对方的车牌号。两辆车一前一后,便有了摩擦与不快。要么后面那辆车强行超车;要么前面的车子故意将车速压得很慢;要么你别我的车,我别你的车。甚至有一天,两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开车窗互相骂起来。朋友说,那段时间他砸了对方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