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小说<荆棘鸟>讲述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传奇故事,浓缩了女性追求爱情,抗争命运的艰辛过程,塑造了让人回味无穷的聪明、勇敢、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本文利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原型"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探讨,阐述"阿尼姆斯"原型在玛丽·卡森身上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中意象和对比及其在叙事过程中的相互回应,一方面理性而含蓄地赋予小说中的事件、人物及其价值观以象征性的评判,使小说的逻辑叙事更加密集,小说层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所有这些意象、对比的象征性运用,同时表达了哈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即上帝或操纵宇宙的力量对人及其命运的漠视以及现代社会的躁动性.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麦昂尼的命运>三部曲是澳大利亚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代表作,她以其父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澳洲开拓时期失败者的命运悲剧.理查森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她对人物性格的精妙刻画,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性格完整,形象丰满、鲜活的人,作品通过采用生活情境下大量逼真的心理描写,并详细叙述人物对生活中事件的微妙反应来逐步深入,全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主人公的处事方式,从而他的性格弱点就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麦昂尼的命运>中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的性格弱点如何决定其悲剧性命运的关联,来揭示理查森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和希腊神话人物西绪福斯一样,<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也处在人生"困境"之中.但他敢于直面命运、抗拒命运、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却具有永恒的意义.对西绪福斯困境的人生思索饱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的情怀,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和朝鲜小说互有交流.朝鲜作家金万重的<九云梦>,与中国古典文学有多方面互通之处.如该书借用人仙恋、柳意象内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如中国小说中的侠女剑术母题对<九云梦>中侠女剑术、女性对弱势群体的超越;以及中朝交流产生的相同与不同社会风俗及骑射功夫表现等.中国古典文学对朝鲜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源同而流异,作者经过借鉴与创新,将自身的思想、人格、观念和趣味渗透其中,产生了独具魅力的著名古典小说<九云梦>.  相似文献   

7.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25):27-28
<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一种悲剧命运.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还乡>中的悲剧环境和人物的悲剧性格,探讨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成因及其作品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小说通过充满个性化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表现一定的思想内蕴,如何带领学生进行小说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挖掘小说深层内蕴成为当今小说教学的难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难点。在课堂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通过对斯蒂芬·克莱恩的战争及心理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中的颜色及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来展现小说的自然主义特色,阐释克莱恩对战争、人性及人的生存状况的认识.说明该小说真正表现的是人在战争环境中的动物性和被动命运,谴责了战争把人非人化的残酷本质.这些特点使得该小说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战争小说.  相似文献   

10.
"死"这个意象在白先勇的小说中频频出现,被作者赋予了多重意义.作家不厌其烦地用自杀这一手段来实现对死亡的寻求,并让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自杀来挣脱命运,追求理想,这是否说明了自杀在作者的心里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涵义,并表现了作者本身试图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李海涛 《文教资料》2008,(28):23-25
本文通过对<北京人>中象征意象和隐藏在戏剧情节背后的象征意象群的分析.用一个"梭子"形模型来阐释各个意象之间的彼此关系.对这个意象群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与人物、情节等其它戏剧要素相参照,更好地理解<北京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戏剧张力及曹禺早期戏剧中所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理想:戏剧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和形式感.和张爱玲"物化苍凉"的生命悲剧性体认不同的是,毕飞宇在"物化伤害"的过程中更多出了几分"现代"的焦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其第八部小说<爱>运用了大量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对刻画人物性格、展示矛盾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意象的层层解读,在向读者展现意象美的同时,揭示小说"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血与生命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本身带有拯救性.在鲁迅小说<药>与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都存在"血"的意象.从这一意象切入,可以看到,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改革开放十多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用血来救助生命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与价值以及人自身的拯救能力在不同时代的偏失.  相似文献   

15.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采用普遍分析与典型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墓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的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象描写来体现的,这些意象并非只是作为小说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而被刻画,它们同时起着烘托气氛,反映人物心理,象征人物命运的作用。此文试从纵向角度梳理张爱玲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意象,归纳分析这些意象的内容和意义,并从其散文和生平中探讨这些意象的获得。  相似文献   

17.
田胜利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28-29,51
<庄子>一书人物繁多,内篇有多达124位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的使用和命名都是庄子精心的创造,可分为天之系列的人物,独立于人之外;相对的人之系列的人物;和天人合一系列的人物,这样三角的人物建构完美的体现了庄子"天人不相胜"的思想内蕴,这一天人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渊源上亦体现和发展了<周易><老子>中的阴阳观和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8.
六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古代小说的形成期,此时小说已经取得了文体上的独立.小说作者虽然是为"明神道之不诬"或品评人物言行,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以及<笑林>等笑话类小说,客观上均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娱乐功能,并呈现出一种由雅渐俗、由隐渐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白鲸>作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借助历史上以及麦尔维尔时代对命运问题的争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命运的态度,揭示出麦尔维尔的命定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说集女性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客观写实的艺术品格,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与其他形式的小说创作相比有着显著不同:一是强化作者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认知和感受,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二是剖析作为资产阶级女性们的病态心理.三采取客观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