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城市广场是城市重要的交流休闲与陶冶情操的公共活动空间,从城市广场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空间分布特点继承与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主旨体现于空间环境的创造中,根据每个广场实际所处的地理位置,如实地表达其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脉的延续,并注重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公众积极投入"活动参与"和"决策参与",让公众真正成为广场的主人分析和探讨了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应该重点把握的原则及设计趋向.并由此指导城市广场没计,以便为人们营造更好的城市休闲与娱乐空间.  相似文献   

2.
城市广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历了从体现神圣权威意义的围合空间向满足城市市民需要的半围合空间的逐步转变.街道广场空间正是后一种城市广场空间的典型代表.旧北京天桥广场作为典型的街道广场空间,被"遗落"于北京城市规划之外,但因此呈现出非规划性的自由空间结构.其人群特征体现为市民、"城市闲人"以及艺人三者共存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产体系,促生出这一广场空间中发达的演艺活动.与之相比,现代中国广场的不足之处总其要可以归结为凸显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性内涵,而抑止了自下而上的广场空间中的个体参与,丧失了广场活力.  相似文献   

3.
张声远 《考试周刊》2010,(52):44-45
广场作为城市的智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买卖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广场,因为城市广场既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城市整体形象及外貌的客观反映。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城市广场因为增加了水元素的内容,不但活跃了广场的气氛,而且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层次。  相似文献   

4.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   当前广场已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现状,认为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趋于同化,失去了城市的个性.同时,中国城市的广场空间出现了过于平面化、绿化面积过小、休闲设施不足、使用时间受限、广场景观统一化等问题.可以通过深度塑造广场立体空间、合理配置绿色植物、完善广场的休闲设施、强化广场空间景观个性的方法缓解以上矛盾.中国城市广场空间的发展潜力巨大,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必将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6.
市民广场是我国各类大小型广场中城市广场的典型代表,建立于南方二、三线城市居多。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基本定位的市民广场,设计理念源于城市生活,注重生态环保的循环发展,具有功能较多、综合性较强等特点,是广场景观设计中值得深入探讨且具备较大发展空间的一类广场。本文将结合实际设计案例——台州市市民广场,对市民广场的定位、绿化、水体等设计要素,对广场的空间特征、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上述的客观分析对市民广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概括,从而为我国各城市市民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广场概念的探讨,结合新乡体育休闲广场规划建设分析和思考,阐明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广场的大与小城市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街道和绿地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永久性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魁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二、广场设计广场设计首先要遵循“整体协调,以人为本,个性特色”三大原则,这是不难做到的,再设计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表达广场的主题。这个主题业主往往看得很重,认为修建一个广场就得表达点什么,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体现于广场之中,有些广场规划罗列了龙文化,冰雪文化,企业文化等达六七种之多,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9.
基于使用者对包头5个城市广场的空间品质进行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开阔度、视野开阔度、空间层次性、文娱活动设施的权重较大,新建或旧广场改造时应重点考虑这5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也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被人们称为城市的客厅。优秀的广场设计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眼睛,本文对广场设计现状分析和回溯历史看广场在城市中的发展,说明广场设计对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设计高品位的城市广场,来塑造城市的新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现状,从理论分析和人的需求出发,以城市广场、街道为例子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期待具有人性化,有情感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从巴赫金狂欢节理论看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节"虽本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一直到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那里才获得前所未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赋予民间文化、狂欢节广场、狂欢节式的笑以深刻的意指,进而在人们的现实世界之外建立起了"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生活".如今的狂欢节虽已失去了巴赫金所理解的宗教神圣意味和意识形态颠覆功能,现代城市休闲广场的自觉有序也与当年民间广场的自发随意迥然有异,但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无疑为揭橥现代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阈.紧张之余的心灵游憩、禁忌之外的主体自由、参与之中的自我确认,使城市休闲广场成为城市居民诗意栖居的一片审美天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民间话语和主流话语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城市休闲广场成为现代人交往对话的互动型空间;城市休闲广场所包蕴着的独特休闲价值、审美精神、传统底蕴和个性风格,又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彰显载体.一方面我们深刻领悟到城市休闲广场对于城市居民和城市形象的巨大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也深深感慨着城市休闲广场建设中潜在的文化缺失与精神危机.凸显文化底蕴、强化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当是现代城市休闲广场步入未来之境的客观趋势,也是"城市文化"走向"文化城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城市广场文化是一种具有构建城市整体审美形象功能的公共空间,对城市审美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广场文化的审美内涵、审美特征、审美构建功能等角度阐述其对城市审美形象塑造的意义,以期全面地认识城市审美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尹素英 《考试周刊》2013,(97):25-25
市政广场是用于政治和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是政府定期与市民交流和组织集合活动的场所,多修建在城市的行政中心区,一般与城市重要的市政建筑共同修建,成为标志性场所。其往往是由政府办公等重要建筑物、构筑物、绿化等围合而成的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各城市之间竞争加剧,各地方政府为迅速改变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竞争力,市政广场纷纷修建,这样市政广场的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适宜美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展示四季自然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5.
城市广场景观小品体量虽小,但也承担着城市的文化职能:观赏、游憩、交往、教育、休闲等,能完善广场空间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构造城市景观特性及个性、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等.因此,在梳理南京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的基础上,设计师可以运用设计原理设计出优秀的景观小品,这将有利于建立起可传承、可持续发展并能各地域互补的设计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特色、改善城市景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国龙 《文教资料》2013,(16):68-7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城市设计"被引入我国规划建筑界,对城市各地段的整体面貌、建筑群体形象、环境风貌等均起到了较好作用。而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被誉为城市的"客厅"。本文就城市设计中城市广场设计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比较巴赫金狂欢理论和其他理论家论述中不同的广场意识,阐释巴赫金眼中的狂欢广场独特的空间品质,及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意味。该文还认为,这些对城市广场的刻意变形并不影响狂欢理论的现实有效性。巴赫金将广场从城市中剥离出来,赋予它乌托邦性质,从而实现广场的革命想象。此外,巴赫金还排斥了封闭的房间,强调了广场的开放性和置身其中的人的集体性。广场、乌托邦、集体相互印证,在巴赫金眼里,狂欢节的空间形式包含了人的生存根本。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道是线,建筑是面,广场是点,点线面组合成城市三维空间.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将三青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才能各得其所,浑然一体.道路、绿化、广场、建筑共同营造了城市,那么街道、广场与毗邻建筑唇齿相依的关系就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单一突出或忽视哪一方面都是错误和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建筑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广场只能称之为类广场,这是以西方城市广场的定义套解我国古代的城市广场。如果站在人类生存化的广阔视野,从城市居民创建生存环境、占据和利用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古代不仅拥有城市广场,而且拥有丰富的广场化。中国古代广场的基本模式是“庭院广场”,它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化体系的标志,它的形成、延续与落后于近代世界的数千年农业化血肉同躯,但是,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多元共存,整体发展的生命意识却在后工业时代大放异彩,对于今天正确地认识理解广场化中人的各种需要、建构新型的广场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