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句法分析理论认为句子由CP,TP(IP)和VP三个最大投射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现有的框架已难以满足句法分析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句法学家提出IP、VP分裂假说。在此背景下,R izzi提出了CP分裂假说。本文主要探讨CP分裂假说的理论基础、主要观点及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2.
自从"非宾格假说"提出以来,非宾格动词就成为了理论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而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非宾格动词的被动化现象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母语迁移假说、及物化假说、名词短语移位标记假说、非宾格陷阱假说等.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使用实验环境下收集的诱导性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乔姆斯基近期发表了几篇有关语段推导理论的文章,认为句子应按语段分阶段推导生成。结合Rizzi的CP分裂假说,ForceP取代CP成为强语段。在感叹句的语段推导过程中,wh-成分移入Spec-Force,以删除中心语Force的边缘特征。从而成功地将CP分裂假说与语段推导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wh-感叹句与wh-问句在助动词移位、wh-短语作主语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根据Rizzi提出的CP分裂假说,认为中心语所具有的不可诠释特征不同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种新的模型来解释上述两种不对称现象,从而避免了用单一CP解释而带来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章进培 《培训与研究》2007,24(12):36-38
乔姆斯基近期发表了几篇有关语段推导理论的文章,认为句子应按语段分阶段推导生成。结合Rizzi的CP分裂假说,ForceP取代CP成为强语段。在感叹句的语段推导过程中,wh-成分移入Spec-Force,以删除中心语Force的边缘特征。从而成功地将CP分裂假说与语段推导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依据CP分裂假说,汉语分裂句"是……的"结构的句法生成经历了话题化与焦点化两种语法过程,是体词性成分话题化与"是"字聚焦功能先后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40):76-77
动词在德语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德语的动词系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法概念——可分动词,即动词由词干和前缀组成,且前缀可与词干分离。对于这一特殊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其中前缀对词义导向作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从《当代大学德语》1-4册中出现的所有可分动词入手,通过交叉比对的方法总结出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判断可分动词前缀意义的初步方法,希望以此能帮助德语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前缀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捕捉到这一动词整体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对常用德语动词前缀的列举及其本身词义的解析,展现其构词的规律和用法,系统地总结出德语中的派生动词、合成动词与原构词词干词义变化的特点,为德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德语动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德语中置于句首成分占据的是以与有该词语语义有关特征为中心语的最大投射的标志语位置,动词逐步提升到相应投射的中心语位置是为了进行特征核查,德语中的C有很强的一系列特征,如[EPP]特征,[TNS]特征,[AGR]特征等,这些特征吸引了动词甚至是有实际意义的动词移位到功能性中心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knnen是德语中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情态动词之一。掌握情态动词包括掌握其变位形式和语义表达。情态动词的语义体现为它们所能表达的情态,一般区分客观情态和主观情态。本文基于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外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和德语母语者语料库,对比考察了他们对该词的使用情况,以期发现中国德语学习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