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非洲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重大变迁发生于公元7~16世纪,这是非洲本土习惯法首次遭受外来法律文化的巨大冲击。伊斯兰教法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了一种以前者为主,以后者为辅的新的法律文化构架,从而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的整体变迁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非洲法律文化第一次变迁的过程及结果。公元7世纪,当阿拉伯人挟着姑兰经》,高举伊斯兰圣战的大旗奔逐在北非大地时,非洲国家发展史上的伊斯兰时代来临了。伊斯兰教通过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征服了非洲广大地区: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经过长期的武力征服,到10世…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的中国法律史学者步德茂教授运用法律经济学理论,以清朝刑科题本素材,从人口增长、商业化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设计了财产权暴力纠纷的时空分布形态模型,研究了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及法律实践与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更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视阈。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迁制约着法律文化的变迁。从“义务为本”向权利本位的过渡、从注重公权到保护私权,是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特征。在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借鉴西法文化、弘扬中法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融通古今”、“会通中西”应是建构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反击欧洲对非洲的定型化描写,阿契贝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内部书写者的叙述位置。在他看来,非洲的故事必须由非洲人自己来讲述,非洲的文化和历史经验必须在自己的意义系统里来呈现。他所处的文化十字路口又赋予他一种独特的观察位置和理性审视视野。在《瓦解》中,阿契贝既作为内部人在描述着“我们的”传统,又作为与伊博传统文化有一定距离的观察者,对非洲传统文化命运的变迁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在建构现代非洲文学主体性方面,阿契贝的思考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反击欧洲对非洲的定型化描写,阿契贝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内部书写者的叙述位置。在他看来,非洲的故事必须由非洲人自己来讲述,非洲的文化和历史经验必须在自己的意义系统里来呈现。他所处的文化十字路口又赋予他一种独特的观察位置和理性审视视野。在《瓦解》中,阿契贝既作为内部人在描述着"我们的"传统,又作为与伊博传统文化有一定距离的观察者,对非洲传统文化命运的变迁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在建构现代非洲文学主体性方面,阿契贝的思考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洲因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殖民历史而吸纳了许多白人作家。他们大多由殖民者及其后裔组成,处于两种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的夹缝中,被视作非洲的殖民流散者。自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中叶进入非洲后,以戈迪默、莱辛和库切等为代表的殖民流散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分支的影响,他们心中的“也把他乡作故乡”之感被无限放大,开始结合非洲现状,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非洲所存在的关于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和阶级斗争等殖民遗留问题。非洲殖民流散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代表了非洲文化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碰撞,也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弥合黑人与白人之间种族鸿沟的一次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第二次文化转型期的教育变革程晋宽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世纪,其间有狂风暴雨般的骤变,又有细雨绵绵的渐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和教育走向现代的一首史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社会的科学和艺术、工业和商业,以及家庭和学校都发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8.
牛津大学16世纪、19世纪和21世纪三次转型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统和关键行动者的变化,在制度变迁上经历了从组织系统、组织种群、组织场域、社会层次到世界系统层次的拓展;新的办学理念、高效率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教学科研和多样兼容的资源经费是牛津大学实现制度变迁所必需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15世纪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大陆的黑人文化,除部分地区与北方的阿拉伯世界有一定联系外,基本上是在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依照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内部环境而独立发展演进的。但是,进入15世纪以后,情况逐渐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化的根源来自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及随之开始的全球扩张。黑非大陆因毗邻西欧而又位于东西方新航路之间而首当其冲成为西欧扩张的最早对象。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寂静无人的黑非大西洋海域日益翻卷起西欧近代扩张的恶浪,黑非大陆因此而由以往的封闭隔绝状态一转而处于西方扩张的旋流之中。外部环境这一亘古未有的巨变,不能不对黑非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西方在黑非扩张的推进与西方文化影响力的增强,15世纪以后,黑非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迁转型。虽然这种变迁转型在最初年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65页《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表 :“14 0 5~ 14 3 3年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应为 :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 (或第一次 )”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欧洲航海家第一次远航是 14 87年 ,葡萄牙人迪亚士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 ,绕过非洲的西南端。郑和的第一次远航比迪亚士早 83年。 15 19年 ,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之命 ,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相比之下 ,郑和的第一次远航比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要早 115年。没有“首次”或“第一次”就没有可比性$山东省东阿县教育局教研室@韩长代…  相似文献   

11.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的黑人文化,在经历了近代几个世纪西方文化的扩张冲击并发生普遍衰竭变迁之后,于20世纪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复兴与重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以60年代西方殖民统治的结束和几十个黑非主权国家的创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独立和建国前可称为黑人自我意识觉醒的黑非文化复兴阶段。这种复兴集中表现为恢复黑人个性与尊严的“黑人性”思潮和“泛非主义”的兴起,旨在结束西方统治,建立一个非洲黑人的统一联邦或合众国。而60年代黑非大陆独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陈巴特尔 导师 文辅相 赵炬明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答辩时间  2 0 0 3年 6月本文采用历史研究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文化变迁的次序 ,将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并对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第一阶段 ,自 8世纪后半叶蒙古人西迁到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 ,建立大蒙古国 ,形成民族共同体为止 ,这是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是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得以形成和定型的…  相似文献   

13.
<正>张忠祥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非洲研究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了。无论是从世界史学科建设出发,还是从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现实需要出发,都要求中国学术界加强对非洲的研究,包括对非洲历史、非洲文化、非洲政治以及非洲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我们这门课是"非洲史专题研究",之前已经讨论了非洲古代文明、非洲传统文化、殖民主义与非洲、以及非洲独立以后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等专题。  相似文献   

14.
非洲的华人教育在抗战前主要是华文教育,其目的在于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抗战开始到战后初期,非洲华文教育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归于没落,从20世纪50年代起,非洲华人教育开始以西式教育为主,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更在于提高非洲华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目前,非洲华人教育正朝着民族大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姓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几千年来在政治、宗教、法律、经济、语言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中国姓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当代中国姓名文化的特征、变化入手,分析探讨了如今取名方式的多样化和姓名文化的流失现象,进而揭示中国姓名文化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律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理论界政治解释学、法律注释学的倾向比较浓重,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批判主义、自由主义等法学观念及研究方法逐渐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并将其“本土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此为代表的是90年代后兴起的“市民社会理论”,促使法理学的变革和更新,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研究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伴随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西学东渐的涓涓细流顿时汇成奔腾巨滔,涌入中国,与积淀既久的中国古老文化发生碰撞、相拒、调适与整合,激荡了半个世纪,促成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文化变迁。戊戌维新运动则是其中的第一次高潮。本文试图将维新运动理论“旋风”的谭嗣同、放进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整体背景中,探讨其文化观激变的原因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素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走向现代——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四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7,17(2):38-41,32
索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