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资本论》中始终贯穿着二重性思想,其二重性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完整图式.从劳动、商品到资本二重性的演绎,这构成了原初图式,而资本要不断生产与扩张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这其中经济空间(社会流通网络系统)成为它不可或缺的场域.经济空间的生产同样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耗费的自然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社会性的统一,它构成了《资本论》中二重性的"新"图式,而马克思将劳动、商品、资本、经济空间的生产二重性都沉将到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系统二重性之中,即生产力系统(自然技术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社会动力系统),这就构成了二重性的完整图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资本论》中二重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洞见到二重性本质——马克思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来抽引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资本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经济管理二重性原理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经济管理二重性原理,有一种广为流行的解释,认为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没有阶级性,社会属性有阶级性;资本主义经济管理自然属性的部分可以吸取和借鉴,社会属性的部分必须抵制和批判。这种对经济管理二重性原理的传统解释,在改革实践中往往起着束缚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物化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物化已经成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冷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茶花女》通过讲述一个巴黎名妓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巴黎带给个体的城市物化。这种物化表现在人物本身的物化过程和人物对城市的物化体验。而造成茶花女悲剧的原因正是城市中存在的个体被物化以及被物化的个体对他者的物化。  相似文献   

5.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大学知识生产被纳入社会分配和消费领域中,始现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逻辑"开始向大学知识生产领域渗透,知识生产工具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其表征。大学知识生产的物化逻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其合理性体现在大学知识生产资源的获得、现代化大学知识生产组织制度的建立及大学教师创造性与价值性的展现等方面;不合理性则突出表现在大学组织内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大学及其个体内在精神超越性与丰富性的消释、大学知识生产的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方面。客观认识这种物化逻辑的内涵及合理与否的二重性,通过制度建设、精神塑造等可有效规避大学知识生产的过度物化。  相似文献   

6.
时空是人的劳动生成,也表征了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和生命的尺度。资本运动改变了时空属人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仅是物,而且是一定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资本不仅使时空物化,也将它自身独特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赋予时空。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取代了人在时空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将人的生存空间转化为固定资本、物化的剩余劳动时间占有人的自由时间并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占有和剥削人的生命,并使时空资本化。我们应该扬弃时空资本化,在批判资本对时空物化和私有化、对人的时空占有和剥削的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立足于人的革命性实践,肯定人在时空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和维护人的平等时空权利,并建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时空。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既有阻碍作用 ,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对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二重性 ,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社会本质异化状态的概括,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异化性质之批判,并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从个人与个人相区别的维度规定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9.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经济活动、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处于物化状态。人也从外在到内在都被物化了。消除物化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消除物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意识是整个发达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物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对这一物化意识的批判构成了卢卡奇资本主义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物化意识的生成是"物化社会结构"对人的意识的浸入,它主要表征为"虚假意识"的困境的形成,而对物化意识的超越则有赖于无产阶级通过"总体性"的方法而形成的对自身阶级意识的自觉,这就构成了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这一逻辑也被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呈扬,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在对人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并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的现实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异化以及人的异化,其价值观在整体上是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本质的解放为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物有了人的属性,人由主体变为客体,物升格为主体支配着人,一切人际关系被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要靠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一种方法——总体性辩证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物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正常化、非物性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诉求。这一理论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物有了人的属性,人由主体变为客体,物升格为主体支配着人,一切人际关系被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要靠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一种方法——总体性辩证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物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正常化、非物性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诉求。这一理论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邓小平同志在去年年初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而且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管理二重性原理,进一步告诉人们.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也具有二重性.马克思对经济管理二重性的论述经济管理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他认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中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都具有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5.
物化理论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物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切具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存在物化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这种现象。这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观点为其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了逻辑前提。一方面,与西方近代哲学家们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并从理性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与社会关系并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点不同的是,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去理解社会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视角来把握人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强调只有消灭雇佣劳动,才能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中文第一版标题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价值的货币形式因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的内容引起了诸多的探讨.本文通过重新研究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这部分内容,认为马克思在这一部分的直接对话对象是黑格尔,并从经济学—哲学批判的视角,揭示出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分野,即黑格尔想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修正式改造,而马克思则想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基础,重建一个新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正是对传统市民社会的批判性替代.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9.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化现象使文化作品也蒙上了一层物化的幻影,但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以及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愿望却仍然存在于作品的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中,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人的本质的论述,即是"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理论上这三个论述层次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起来了,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体系。文章基于马克思的原著精髓就人的本质理论进行系统的整体性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