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弱国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分数在 60分以上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下课的时候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 ,被日本军捕获 ,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是《藤野先生》中的一个语段。其中“夹在里边”的“中国人”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认为 :“一个是要被枪毙的 ,一群是围着看枪毙的…  相似文献   

3.
的确,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到藤野先生,但文中却写到“清国留学生”的辫子以及他们的学跳舞,还写到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以及课堂上看电影,等等。对此,课后的“理解&;#183;分析”中专门设题问道:“这些事情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可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鲁迅先生在其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构建起独特多元的三种关系:彰显鲁迅赤子报国之志的“对比”关系,凸显爱国情怀的“对立”关系,表现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互映”关系。以这些“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挖掘文本内容,深化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应指那些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的文字或情节。“闲笔”不闲,因为它们在文中或延伸补充,或衬托渲染,可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虚实相间,摇曳生姿。这样的“闲笔”亦可称为“妙笔”。刘静老师《基于〈藤野先生〉的“1+X”教学设计》以“研究‘闲笔’的妙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闲笔”、理解“闲笔”、品味“闲笔”、运用“闲笔”,整合阅读三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我的母亲》,并将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较好地实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构思新颖、实用,可谓教学设计上的“妙笔”。  相似文献   

7.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藤野先生》一的“风头”。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但这失望、愤慨之情缘自何处,却值得细加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文章不好读。如《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颇为费解。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了练习题 ,问 :“无非”是什么意思 ?“这样”指代什么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法国留学生”的丑行。遇到好几套考卷 ,都考了此题 ,答案都同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流行的错误 ,这个答案似是而非。“这样”在文中并无确指。理由如下 :一、标点符号是最直接、最明确的证据。原文“这样”之后是句号。如果“这样”是指代下文 ,那么“这样”之后绝对应用冒号 ,用句号就不是指代下文。请看下例 :美国人也无…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创作中,高明的作家往往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赋予寻常的词语以不寻常的意义,使之释放出奇崛的能量,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几个“也”字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0.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12.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经过。文章最后交代藤野先生亲自修改过的医学笔记不幸遗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相似文献   

13.
14.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沈永生 《现代语文》2005,(11):24-25
一、有言在先 习惯上,我们把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称之为“鬼”,其实世上本没有鬼。  相似文献   

16.
17.
鹭焱 《初中生》2007,(4):14-17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他人的三种"关系"——对比、对立、映衬,可以帮助解读《藤野先生》文字背后的意蕴."对比"关系,显现鲁迅赤诚的报国之志;"对立"关系,凸现鲁迅泣血的爱国情怀;"映衬"关系,昭示藤野先生和鲁迅都具有的为中国与为人类的大义."关系"视角,是照亮文本深处的一盏灯.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位初三学生给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辑来信,说他平时酷爱文学,最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时,“发现错字连篇,影响阅读”,举的例子有:1.冬天冷得利害(厉害)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稀)3.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糊)4.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其实)这位同学读书很细心,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尽管是面对名家名作也敢于怀疑,列举的“错误”除第四个是词语的误认外,其余三个都值得探讨。当然,“错字”“别字”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过他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出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本文关注并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