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吴江同志在1978年10月出版的《历史辩证法论集》一书中,收入了作者于同年第1—2期合刊的《哲学研究》上发表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同年,段若非、张义德同志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与吴文商榷的文章。这一争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这一讨论不仅是个哲学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它涉及到究竟应当怎样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训这一严肃问题。所以,人们不可不辩论清楚。  相似文献   

2.
同一性的涵义是什么?应该不应该把转化归结为同一性?近几年来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争论双方,各持己见,至今未能统一。汪锡龄同志是赞成矛盾同一性应该包括转化的。他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85年1期)发表的《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涵义》的文章中,论述了“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同一性包括二重涵义,即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是包含互相转化这个内容的;他并且进  相似文献   

3.
论认识客体     
<正> 最近《哲学研究》等刊物相继发表了关于认识客体问题争论的文章,读后颇受启发。文中一些论点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客体思想是很有帮助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和需要进一步研究。有些同志提出并论述了认识对象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观点,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客体问题上的根本区别。但这些同志在强调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初,《光明日报》相继刊登了拙文《恢复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地位》和庞长富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的文章以后,在该报《哲学》副刊,连续开展了辩证法有几个规律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不仅是五十年代讨论的继续,而且是当前哲学上正本清源、分清理论是非,进一步清除林彪、“四人帮”流毒,完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现在无论是持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意见的文章,还是同意三个规律的文章,双方争论的焦点,仍然在于如何看待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上.就是在同意三个规律的文章中,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少的分歧.有的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对于这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的论述也有前后矛盾的现象.这点在姚伯茂同志的《也谈辩证法规律  相似文献   

5.
关于辩证逻辑科学的性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辩证逻辑就是哲学。有的认为辩证逻辑是一门纯粹的逻辑科学。最近有人著文公开提出辩证逻辑是哲学和逻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见《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王经伦同志文章)我完全同意王经伦同志的看法。但是,这样的文章,以本人所见,仅此一篇。因此,本文试图从确立辩证逻辑对象的理论根据和立论基础角度,对辩证逻辑的哲学与逻辑学边缘性质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学术界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登载了李泽润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文章。该文就生产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想就这些问题谈些不同意见,和李泽润同志商榷,也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李泽润同志在文章中说:“什么是生产力?在当前的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文中,对于生产力这个概念的定义一直存在着分歧,至今争论仍然比较激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对生产力这个哲学范畴的内涵理解不太一样造成的。苏联康  相似文献   

7.
关于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从5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争论的焦点是“意识与物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曾经告一段落,但是到了80年代,又兴起了“物质和意识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和“矛盾同一性的涵义是否应当包含转化”问题的争论。汪锡龄同志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涵义》的文章,认为矛盾同一性应当包含转化。林渊同志在《辽宁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8.
《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之重要一篇,体现了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著。任继愈同志在1961年第二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探原》中指出:“《庄子》内篇七篇不是代表庄周的思想的著作,而是西汉初期黄老文学某个支派的著作。”然而这一新观点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张德钧先生在1961年第五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内篇是西汉初人的著作吗》一文中指出:“任先生文章的全部论证,实际没  相似文献   

9.
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观点基本上有两种:一、《人到中年》塑造了个性独特的可敬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7月6日《文汇报》发表的王振复同志《独特的个性美》的文章说;“作者没有人为地制造一个悲剧来伤害读者的感情,而是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美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陆文婷,使整个作品的基调显得明朗,感情色彩是健康的。”孙逊同志在8月8日《文汇报》上发表的《<人到中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文章指出:“小说《人到中年》正是以它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所作的‘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以它‘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显示了鲜明的现  相似文献   

10.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1.
从毛泽东同志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哲学选辑》,《思想方法论》三本哲学专著的批注,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创立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其他哲学家哲学思想的研究,并从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发表了刘仲林同志的《哲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章提出了以思维为中心的彩色哲学革命新思想,读后很受启发,在此我们谈一谈彩色哲学与多元化的几个问题。一、哲学革命——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哲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作者根据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革命,提出了哲学革命这一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哲学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离不开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十八世纪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在当时自然  相似文献   

13.
贝克莱的后期著作《西利斯》是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早期哲学的新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界自19世纪以来争论颇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对于问题的缘起、争论的由来以及主要分歧的看法,笔者在《贝克莱是否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哲学动态》1991年第4期)一文中作了介绍,这里,拟根据自己在翻译《西利斯》一书时所搜集到的材料以及所作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贝克莱的后期哲学与早期哲学相比的确有变化,但不能笼统地说他提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至多只能说他对早期哲学作了一定的改造。在本原问题上,他的后期思想在表达方式、具体论证以及关于宇宙的结构图景上有重大变化,但并未动摇他在早期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在认识论上,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部什么性质的小说?曾引起了一场关于创作方法的争论。李汉秋于1984年4月24日在《光明日报》上刊文,指出“讽刺说”未能道出《儒林外史》的深蕴,吴敬梓的创作精神和创作原则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把《儒林外史》归结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与第12期分别刊登了涂元玲同志的《"全面发展"要求过高》(以下简称《高》文)和刘永和同志的《"全面发展"要求不高》(以下简称《不高》文)两则文章,对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提法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各自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使笔者获得很大的启发。然而,争论到此并没有结束!笔者在这里想就双方的争论提出自己  相似文献   

16.
当前逻辑界关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问题的讨论,正如《哲学研究》编者按指出:“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是有意义的”。我读了双方争论的文章,认为有几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特提出拙见,与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一、杨献珍同志给孟一川同志的信一川同志: 四月十二日《光明日报》第三版胡绳同志写的《致友人书》,希望你看一下。特别是该文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段,讲“历史研究者需要学习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几段文章是指研究历史的人说的。把“历史”换成“文艺”,我觉得这几段话也完全适用于研究文艺的人。胡绳同志说,历史研  相似文献   

18.
读了《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徐志锐同志的《论<周易>的乾坤哲学》一文,很受启发。文章对《周易》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些见解是精辟的。但总的印象是,由于作者方法的偏颇,导致了把古代《周易》的哲学思想抬到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这是有害的。因为它不能准确地揭示《周易》“乾坤哲学”的真实内容,还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本文不拟对《论<周易>的乾坤哲学》一文所涉及到的《周易》哲学思想做全面的讨论,只是就治《易》方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徐志锐同志和海内治《易》通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国内哲学动态》八二年第三期和《江淮论坛》八二年第四期分别发表了张奎良同志的文章《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写作过程初探》和《关于辩证法十六要素的考证和评价问题》,对辩证法十六要素的写作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我在《关于辩证法十六要素的考证——与黄枬森同志商榷》(见《学习与探索》八二年第一期)一文中,曾同意黄枬森同志提出的十六要素三次写成说,但在如何理解列宁划分的“要素”、辩证法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哲学党性原则问题,哲学界作了一些讨论.黄枬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和《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使讨论前进了一步,读后深受启发。但是,我觉得黄枬森同志关于哲学党性原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特提出来就教黄枬森同志及其他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