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老子》一书,不仅以其宏阔的思想探索、玄远的哲理思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等,而且因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自立于哲学著述之中、诗文创作之林。《老子》的语言体现先秦时期由诗到文的过渡,在诸子的著作中这是仅此一家的,它既有诗的音韵、节奏和整齐性,又有散文的铺陈、严谨和变化性,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人们把《老子》既当作哲学著作来读,又当作诗集来欣赏。”本文拟从《老子》的篇势、句式、音韵、手法等方面分析它的语言特色,在肯定其哲学意蕴的同时寻求其文学特征。一、语势苏武《文说》中曾说明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涌…  相似文献   

3.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篇中,并不从传统的以风俗教化和温柔敦厚为主要内容的诗教观进行论述,而是从文辞义例方面来梳理诗教在文辞流变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章学诚在治学上敢于、善于跳出前人成见和时代风气,而用探索文史的源流义例的方式来明道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在《诗教》上下两篇的论述过程中,章学诚从“离文而见道,奉道而折文”的原则出发,从古今文辞著述的具体事理上揭示出诗、战国之文与后世之文“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的关系,明辨由诗教起源而流变于后世的文辞义例,将对文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文章流变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且论证了义例与形貌的区别。《诗教》篇的论述意旨和论述方式,值得仔细分析,这对理解中国的文体发展和诗文传统,以及章学诚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说卦》构造了一个八卦宇宙模型,八卦的系统性与语言学方法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象思维”方式。《说卦》的成书下限不迟于春秋伊始,在整个春秋时期,发挥着《周易》副经的作用。它打破了占筮易的一统天下,开辟了学术易的文化新方向;它做为“前理解”参予了《易传》诸篇的建构,为《易传》诸篇之首,亦为诸篇之祖  相似文献   

6.
徐威力 《教师》2012,(35):112-113
《文心雕龙》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是文学理论家刘勰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产物,该书全面深刻地论述古代文学的养成与发展,并围绕怎么样创作一篇质和文、情和采统一的“道之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识,尤其是该书中所运用的文辞观,主张文学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可谓情志交融,行思巧妙。笔者在反复研读《文心雕龙》之后,笔及此文对其中的文辞观以作探究,一孔之见,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征圣》篇在指导写作方面提出了“雅丽”总原则,包含对文章写作在内容、体制、情感、文辞几大方面的要求,相对全面地涵括了《文心雕龙》探讨“为文”时着重强调的各项原则,在全书具有重要的纲领作用。在理论建构方面,《征圣》篇论述“圣人贵文”,借以提高全书价值,并与《原道》《宗经》共同为文的普遍性意义建立起理论链条,还借助圣人的权威性提高了自身理论的可信度。《征圣》篇具有相当充实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易传》作为先秦哲学的代表作,都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摆在突出的位置。它们不仅对转化观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而且把转化的思想当作建构自己世界观体系的能动原则。人们常说“《易》《老》相通”,这在转化观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不可能不存在各种差异。《老子》和《易传》正是通过各自的理论体系开启了汉以后中国朴素辩证法的两大流派。纵观此后的哲学发展,在  相似文献   

11.
《易传》,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用于注释《易经》.《易传》,是懦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又是道家三玄(易、老、庄)之一.《易传》,融汇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精华——“天人之道”.《易传》的人生观(人道),是它的宇宙观(天道)的自然延伸.这是由《易传》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感悟散文的“神”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如何感悟散文的“神”呢?一、整体感知,捕捉“文眼”“文眼”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构思布篇的关键。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能体现文章主旨在语句,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附会》修改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中《附会》篇旨,不应作为构思文章、谋篇布局的写作命题来理解。它实质上是作家在完成作品革创之后,重新审理文稿,而依照作文章法对文稿修改整理、加工完善的定稿活动内容.即现代意义上的修改再创造。只有作这样的理论认识,才能解释《附会》在全书篇次结构中的现存位置,得出《文心雕龙》的确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评价。读解《附会》原文.也可以证明其实践针对性不在写作进行时态,而在成文之后的完善文辞的努力,其目的是“令章靡疚,亦善之亚”.义承《指瑕》篇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原道文学思想的发展 ,可溯源于先秦儒家学派,刘勰则第一个以此标上。其后,韩愈、章学诚各有《原道》一篇,形成了“原道”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与原道文学理论之发展相应,原道文学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三篇有《原道》是原道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它们揭示着原道文学的实质,故又是原道文学的理性表现。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的发展,以对“道”的阐释和表现为核心,并与当时文学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学史意义上,三篇《原道》皆有的放矢之作,以矫一代文风为务,表现了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但各具针对性;在哲学基础上,三篇《原道》之“道”或归儒道,或依儒道而出儒道,故对原道文学的现“道”宗旨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但对“道”的阐释因时因用而导,各有圭臬;在对“文”之作用的认识上,三篇“原道”皆以“文”为“明道”之“文”,突出了原道文学中“道”的地位,但在具体看法上见解不同;在“道”的表现上,三篇《原道》皆认为“道”是“文”之“道”,强调了原道文学中文辞和文采的意义,但对“文”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对原道文学理论和原道文学现象,本文旨在明其源流,发其精微。  相似文献   

15.
《经史百家杂钞题语》是曾国藩改造桐城、中兴桐城之始。它师法《古文辞类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文选录的时空跨度与文体构架方面,曾国藩都表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扩宽了桐城堂庑。收录辞赋,超越方苞《古文约选》桎梏;垂爱骈文,突破姚鼐《古文辞类纂》樊篱;别树一帜,添增“叙记”与“典志”,使史传文与经世文纳人选编范畴。《经史百家杂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突破一宗唐宋的桐城派文统,使桐城古文从狭小胡同迈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6.
“文与道”,它被史坛上的文章大家们谈论也有两千余年了.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文与道”的内涵是不同的.“道”,古人就赋予过它几个含义:(1)法则,法律.《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是把宇宙万物都看成阴阳对立的,互相转化的,并且是变化无穷的,这就是把“道”看成了宇宙中的矛盾统一规律.老子的《道德经》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老子认为“道”是混沌之物,是宇宙中“独立而不改”的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  相似文献   

17.
本体问题是中西哲学始终关注的焦点,《易传》作者继承前贤成果,对易道本体问题进行了独到阐述,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归为“易”或易道,并认为“易”道内涵阴阳、流变不息;为形上之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寂然不动、恒久存在”;“易”道“易简”不繁、顺适畅达。就人的思维水平而言,它是继老子之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且,《易传》关于易道本体的思想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易学义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宣传积极地‘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之一种。‘为无为’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9.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20.
一古文论者将袁枚的《祭妹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在祭奠类文章中,这三篇不愧是经典之作,千古绝调。不过,这三篇并不都是祭文,其中,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在《古文辞类纂》中被姚鼐列在碑志类。其实说到祭文,自然让我们想到哀祭类的文章。哀祭类的文章不仅只是哀悼死者,也有祭告鬼神的。常见的哀祭类文章有诔、哀辞、吊、祭文等。它们虽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诔”是专门用来表彰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