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当前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分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智能教育平台技术三类,从技术、使用、效果三个方面对三类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整合的实质不是使用好信息技术,而是扬信息技术之长来创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并以此结论为指导,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报告式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TPACK是在PCK基础上提出的,其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技术",使三者在特定的关系纽带下相互作用。教师要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对TPACK整合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和验证教学效果,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3.
美国中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的课例不仅很好地诠释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同时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针对我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现状,需要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摆脱传统教学观的桎梏,探索符合学科教学属性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合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有效营造情境空间、有效预设想象空间、有效创设训练空间、有效创设训练空间等方式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教育技术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使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上衍生出一系列Arc GIS、Google Earth等信息技术教学软件,为中小学地理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内容呈现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充分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已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以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走向课堂,走进教学.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认清语文"听说读写"教学的转型势在必然,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丁勇 《教学随笔》2014,(10):20103+103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学生知识面的迅速拓宽,单一化的学科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科教学决不能游离于各相关课程之外。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探索未来、创造社会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学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当下"整合"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  相似文献   

9.
常强 《教育教学论坛》2013,(47):250-251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互联网(Internet)等多种方式和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进行互补,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已得到了大量的、广泛的、快速的应用。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进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些常见的误区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必要性这两点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它是新教育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越来越紧密地和教育行业结合在一起。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也要彻底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模式,让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使中学语文教学体现出时代性、进步性。在对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同时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切不可不求实际"形而上"地进行整合。我们的整合是在一定原则下的整合,一切以学生为第一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用以采集、存贮、处理传递和显示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从中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来看,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应注意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目前,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3.
周保虎 《青海教育》2005,(11):54-5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上普及开来。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就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优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县中小学校园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班班通"的普及,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的日益改善,"课程整合"已经提到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面前来了。数学是信息技术的的支撑学科,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因此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之间本身具有天然的联系,将它们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整合具备其他学科没有的先天优势。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必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这两门学科进行整合,遵循"优势互补"、"学以致用","实践操作"三个原则,必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数学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数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内外存在"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的说法。"大整合论"主张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小整合论"则主张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本文拟从"小整合论"的角度,谈谈高中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和改进的做法。一、高中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和作用认识不足,行动不够有力。学校虽置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方便快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语文教学这座美丽的大观园中,又多了一股"信息技术"的和煦春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积极表达的愿望,能更完美地实现作文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信息技术,让作文课堂更生动,让学生表达更主动,让写作习惯更加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前提;结合职高生的特点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四种教学模式:基于单机的"难点呈现式"、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团队协作式"和"课外拓展式;"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教学》2019,(24):22-2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既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又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工具。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为例,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进行实践探索,阐述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