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商族为什么叫做商?若干年来,大家一致认为,商是一个地名.因为《史记·殷本纪》说:"殷契……封于商."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商人居丘,胡厚萱老师曾详加论证(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四册,《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甲骨文中京、高等字,就是高阜上房屋的象形.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高,甲骨文为地名,《说文》说:"崇也"凡此?形,都是高阜的象形.  相似文献   

2.
"中华"一词,古已有之,始出于魏、晋之际,以后多有沿用.但直至辛亥革命以前,中华仍仅为汉族的专称,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198中云:"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明太祖在《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云:"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甚至孙中山在1894年的《兴中会誓词》里亦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都是把中华与"夷狄""胡虏""鞑...  相似文献   

3.
钱宗武同志在《誓词"有如"注解质疑》(见《中国语文》1988年4期,下称钱文)中指出:"考察《左传》全部语言实例,以'有'为语气副词,训'如'为'顺从、听从',补充'有如'分句的省略部分,皆文通义顺."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均源于《宋史》.前说见《宋史》卷264《薛居正传》:"开宝五年,(薛)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踰年毕,赐以器币.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者则取于《宋史》卷3《太祖纪》:"(开宝)六年夏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编《五代史》,赐器币有差."那么《旧五代史》究竟始修于何时?成书于何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夏四月戊申,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卷15太祖开宝七年(974年)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商代何以称商?答:关于商代名称的来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然而,前不久曾有一种说法:商代之所以称商,是根据商品之"商"来取名的(见《商品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版,第26页).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很有提出商榷之必要.商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商朝之所以称"商",系来源于商族之商.那么,商族之"商"又来源于什么呢?我认为:商族之"商"来源于商族之始祖居住的地名.这就是说,"商"这一名称先由地名成为部族名,进而成为国名.理由大体如下:其一,早在商汤灭夏之前,商部落就居住在黄河下游商地.《史记·殷本纪》中曾记载:"殷契,……封于商."可见,"商"是指地名而言.而这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充分说明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比"?什么是"兴"?二者的异同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又怎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宋代的朱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者字的用法,大别为称代和提顿两类."这里所谓称代,是指自《马氏文通》以来,把"者"归为代词的传统说法.这是个有分歧的问题(有不少人把这种用法的"者"视为有称代作用的结构助词).本文姑不论及.所谓提顿,是指有一部分"者"字没有什么实义,主要起提起和顿宕的作用,或起帮助完成某种语气表达的作用,是语气助词.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这种语气助词"者"字.  相似文献   

8.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一篇好的散文,往往使人读之如品香茗,满口余香.产生这一种美感的原因不外乎散文思想情趣的美和语言的美.散文家碧野曾说过:"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措句要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炼."可见,语言美是散文称其为美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青岛的形成     
长期以来,许多图书、文章中说,在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以前,这里是一个"荒凉的渔村".1982年第5期《语文学习》中还说:"青岛本来是一个海滨渔村,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租借于德人,经德人一番锐意经营,遂由一荒凉之渔村,变而为繁华之都市."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青岛在德帝国主义侵占之前,早已形成都市.青岛郊区有一个海滨村庄叫女姑口,同治十年(1871年)立《重正旧规》碑说:"我即邑,自前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科书中的多说现象由来已久。所谓多说现象,是指在同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同一历史年代、地名、人物和事件,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说法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字互异",我们称之谓"多说现象"。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有正文一说,注释为另一说的。如,正文:整个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叫作"春秋五霸";注释为:"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又如,正文:相传《道德经》一书,就是老子所著。注释为,《道德经》又名《老子》。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也有人认为《道德经》应该称作《德道经》。在正文中也有二说的。如司马迁的生年,教科书上写道: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135年——?年),字子长。还有,初中中国历史课本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高中历史课本中则说成是甲午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1.
    
6月是夏历的仲夏之月,即夏季第二个月.莎士比亚有一部喜剧叫《仲夏夜之梦》,写的就是这个季节的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应该是仲夏以后才会出现的场景.《礼记·月令》描述"仲夏之月"说:"小暑至,螳螂生."又说:"鹿角解,蝉始鸣." 这个月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即夏至.夏至这天,北半球日照时间达到一年中最长,所以夏至也称"日长至",在这里,"至"是至极的意思.《月令》说:"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在古人眼中,夏至是阳气最为强盛之时,自此之后,阳气逐渐减弱,阴气开始增长,这是阴阳相争的生死时刻.这一天,古人过得非常谨慎严肃,不敢大吃大喝、饮酒作乐,许多活动都暂停,静待阴阳的转换.这体现了古人对天的敬畏.夏至之后,白天日渐缩短,直到冬至.夏季的白天较长,有一首唐诗写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白天长,则夜晚短.杜甫有诗句:"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相似文献   

12.
《神断狄仁杰》中,凤凰弄丢了刚刚找到的迎阳公主,向皇帝封的寻访使狄如燕道歉.如燕回道:"这可让如燕讳莫如深了.刚刚你还说我可以休息了,可你的意思是,本使的任务尚未完成." 很显然,这里如燕是说自己不明白凤凰的意思,应该用"不明所以"和"大惑不解"之类的词."讳莫如深"语出《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  相似文献   

13.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  相似文献   

14.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15.
李洪荣 《文教资料》2009,(13):234-235
一、导入法 明代文学家谢榛在谈及文章的开头时曾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作为一堂课的开始,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王观,字通叟,如?(江苏如?县)人、(一作江苏高邮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元丰二年(1079)为大理寺丞,知江都县,因事(一说枉法受财,一说官翰林学士时,应制作《清平乐》词,以媟渎罢职)除名永为编管,遂自号"元丰逐客",或称"王逐客",恃才放诞,与陆子履友善.词集名《冠柳集》,不传.《全宋词》存词仅十六首,《全宋词补辑》从《诗渊》辑得《减字木兰花》十二首,均为寿词.王观生活的朱嘉祐、元丰派间,正是宋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登第前二十三年(10  相似文献   

17.
一、"编"的内涵 "编",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广雅·释器》称:"编,绦也",绦,就是丝绳.到后来,就用丝绳把竹简顺次排列起来成书简,称作编或编次.《孔子家语》:"删诗述书,定礼礼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字典》:"收集材料,以编成书."可见,"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编辑是一种文化活动,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编辑的内容具体是指:制定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几个方面,这是广义的"编".  相似文献   

18.
一、利用汉字自身魅力,激发识字兴趣 1.象形字的教学.鲁迅先生曾说:"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认一认"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教"雨"字.教师先板书,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图形像什么?"学生经过观察与思考.回答道:"像天上下着雨."  相似文献   

19.
一(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注:曾,并.(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以上三句中均有"曾",课文只注了一处,是否可以说,三处均当"并"讲呢?其实不然.在句(1)勉强可通,于句(2)就有问题,于句(3)则不通.吕叔湘《开明文言读  相似文献   

20.
第八讲:副笔和余笔 汉字之中,对主笔起辅助作用的笔画称为副笔."擒贼先擒王",主笔固然十分重要.不过,"红花还须绿叶衬",副笔的书写也不可疏忽. 副笔书写,注意以下四点: 一、配合主笔,大小合宜.如《崔敬邕墓志》中"童"的第二横与末横,"成"的撇画与戈钩等. 二、根据结字与布白要求,位置恰当.如《杨大眼造像题记》中,"夜"的横画与竖画、"石"的首横等. 三、不乖笔势,俯仰自然.如《郑文公碑》中,"並"的首横、"風(风)"的撇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