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文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关于经验论、唯理论以及康德哲学的著作,为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时代所限,他的许多翻译著作又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误译。例如,他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就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完全曲解了贝克莱的意思。根据笔者新译的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对比关译本,列出有重要分歧的地方24处,并加以分析,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贝克莱哲学、对于西方哲学的中文翻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贝克莱的后期著作《西利斯》是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早期哲学的新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界自19世纪以来争论颇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对于问题的缘起、争论的由来以及主要分歧的看法,笔者在《贝克莱是否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哲学动态》1991年第4期)一文中作了介绍,这里,拟根据自己在翻译《西利斯》一书时所搜集到的材料以及所作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贝克莱的后期哲学与早期哲学相比的确有变化,但不能笼统地说他提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至多只能说他对早期哲学作了一定的改造。在本原问题上,他的后期思想在表达方式、具体论证以及关于宇宙的结构图景上有重大变化,但并未动摇他在早期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在认识论上,  相似文献   

3.
<正> 贝克莱,18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关于贝克莱哲学的性质,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看法是:贝克莱哲学性质属主观唯心主义,有时甚至将贝克莱作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代名词。根据我们对贝克莱哲学的重新研究,认为把贝克莱哲学归入主观唯心主义缺乏证据,相反,他的哲学应属客观唯心主义。我们的这一看法可能尚显粗浅,但愿提出来以此就教于各位贤达之士。  相似文献   

4.
<正>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西方近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因捍卫唯心主义而出名的天才形而上学家,是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实在只是由心灵及其观念构成的,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他是主观唯心论的发明者。《人类知识原理》是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西方的哲学经典。《人类知识原理》分为"导论"和"正文"两部分。"导论"的主题是批判"抽象观念",贝克莱批判"抽象观念"是要为批判"物质"概念做准备。在"正文"部分,贝克莱正面阐述了自己的唯心论观点即非物质主  相似文献   

5.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也是一切研究哲学的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命题。在我国它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命题一再被批判因而也“臭名昭著”,几乎人人皆知。但在西方一些哲学家那里,贝克莱和他的这一命题受到的待遇却颇为不同。比如德国的叔本华就明确提出贝克莱的观点为哲学作出了贡献。当今人们对孔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论等哲学流派的研究十分热烈,而这些流派也或多或少受到过贝克莱的影响。尤其是现象学认为:任务物体只有当它成为一个意识的感知对象时它才真正存在。这一观点同贝克莱学说更是一脉相承。这促使我们再次注意贝克莱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贝克莱的唯心经验论,不但结束了17世纪英国唯物的经验论,而且也是走向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的转折点.重新认识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对于了解19世纪某些哲学思潮的理论源渊是不无裨益的.近代英国,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的哲学,一个显著特点是着眼于认识论.这样,一方面他们对于人的认识问题的探究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但同时也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对于主体如何产生客体的表象及其知识形成的问题,又不能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潜在地存在着用唯心主义去加以说明的趋势.贝克莱的哲学正是由此倒向唯心论的.所不同的是贝克莱并没有停止在认识论本身,而是沿着经验论的认识路线去追  相似文献   

7.
笛卡儿和贝克莱在论证“心”的实在性上,都运用了递进式推论的方式,怀疑常识。但在论证的内容上又存在着质的差异。这种异同展示于《第一哲学沉思》和《西拉和菲伦诺对话录》中。  相似文献   

8.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莱和休谟。贝克莱和休谟都认为,形而上学以抽象观念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错误、复杂难解、晦暗不明,因此应该放弃形而上学,回到常识即感觉—知觉的经验论立场。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具有较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年俄国革命失败以后,以波格丹诺夫为头子的修正主义者,为了在政治上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阻止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哲学上,他们追随资产阶级教授马赫、阿芬那留斯,无耻地宣称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一种略加粉饰的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是什么“最新哲学”。而实际上是从二百年前的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鼻祖贝克莱那里寻找精神武器,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举行了真正的讨伐。在事关革命前途的关键时刻,列宁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写了光辉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在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所使用的“精神”概念等等问题,孙民从先生在《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了与我商榷的文字,我对此表示感谢。在这里,我试图对他的商榷给予回复,并对他所用的某些概念和推理方法以及所持的某些观念予以必要的商榷。一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的“精神”概念实际上就是“身心关系”中的“心”。这个“心”在英语中往往被表述为“psyche”、“soul”、“spirit、“mind,在汉语中常用“心灵”、“灵魂”、“精神”来表述。从哲学层面对“心”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为“精神哲学”(也有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1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哲学中的重要命题,贝克莱对该命题做出了三轮论证。然而学界对此却很少提及,对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这三轮论证中穿插了贝克莱的其他重要思想,包括对抽象观念的批评、物是观念的集合的捆束论思想、建立在恒常秩序和上帝基础上的因果观。这三轮论证对于理解贝克莱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们在外国哲学史教学中,对贝克莱哲学的研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因此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探讨。本文不打算全面评价贝克莱哲学,只是拣拾几个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贝克莱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作出了新的分析与评价,认为:过去对贝克莱哲学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对其作用的判断有失偏颇。贝克莱对心物关系的论证、对洛克物质概念和抽象学说的批判,既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旧唯物主义的某些缺陷,为后来唯物主义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视觉问题等认识论领域所作的探讨尽管有严重的缺陷,但仍不失为认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合力影响的结果,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西哲学与文化相交汇的产物;《实践论》中关于融会中西哲学的尝试,主要是毛泽东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争论的批判性改造和科学总结;《矛盾论》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也批判地改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融合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唯我论"哲学。也是现代性语境下西方哲学危机的根源,在解决西方哲学危机上,列维纳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他者"理论,而《老子》中所提及的"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无为"等概念正是"他者"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与讨论贝克莱反对物质实体的非物质主义的热烈场面相比,其心灵理论较少受到关注。贝克莱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曾一度持有一种休谟式的心灵理论,认为心灵不过是一簇知觉。但这种理论容易产生新的哲学困难,于是他放弃对心灵作知觉簇分析。在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他将心灵描述为支撑观念的实体。通过实体论上的创新和"概念"学说的引入,他保持了其哲学体系的一致性,给出了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可以保留精神实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处处折射出叔本华、达尔文以及尼采等思想家的生存哲学。《热爱生命》、《一块牛排》和《海狼》是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哲学。解读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对于读者理解人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萨特首先是一位文学家,然后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在《词语》中,作者解释了他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存在的最初根由。用业已形成的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他的童年。在《词语》中,萨特用文学性的语言,形象诠释了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些重要的范畴,向读者展示了存在主义的生存状态,分析了自己童年的独特体验和他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最初的生活经历,《词语》也是一个遥远时代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博客     
《天津教育》2008,(2):52-52
刘铁芳 博客名:刘铁芳教育人文博客 博客地址:http://eblog.cersp.net/80111.aspx 适宜人群: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教师 推荐原因: 刘铁芳,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曾在《读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随笔多篇,著有《生命与教化》、《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他善于从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遁理,文字简洁、准确、深刻,他的博文诠释着他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同时也体观了他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他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