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从《名作细读》中的文章在《语文学习》、《名作欣赏》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以来,我不断地受到读者的鼓励,其中,不但有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而且有大学教师、研究生和编辑。赞赏当然使我心旷神怡。但是,难题也来了.他们提出.希望我系统地总结一下把文章写得这样不同流俗的独得之秘。这颇有点使我为难。我为文没有什么秘密.我用的方法也许称不上什么独特。我的方法。具体说来.好像挺不少.例如“还原”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在“还原”方法中.又分为“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和“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而在“比较”的方法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心灵相逢     
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着高山呼唤“我尊重你”,对方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的回音绝不是“我爱体”。几年来.我一直以“做人要有爱的情感”进行自我教育。因为爱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邓一新 《今日教育》2007,(7S):70-70
暑假的一日上午.我应邀去参加学生的一次同学聚会。一下客车.只见等候在车站的几十名同学,潮水般涌来,握手,给饮料、递香烟.问候:“邓老师好!”这感动的恭迎场面.使我“忘乎所以”了,慌忙应道:“同学们好!坐下!”同学们笑道:“哈哈哈!老师.还没忘记上课呀!”我恍然醒悟:“唉……老了老了,‘走火入魔’了!”“哈哈哈!老师.没老没老,永远年轻!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呀!”  相似文献   

4.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市所有的重点高中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消息简短,不能满足我的探究需要.我注意到“将”、“逐步”、“淡出”几个关键词。何以不能立即抹平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别呢?是怕财政拨款的倾斜政策断然改变,会使重点中学因办学经费、教师工资下一个“陡坎”而难以接受吗?“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相似文献   

6.
球迷儿子     
刘松 《陕西教育》2005,(2):30-30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突然问我:“爸爸.你爱不爱足球.什么时候知道世界杯的?了解哪些球星?”我不爱足球,但1982年就知道有世界杯.至于球星说不上几个,我不经意地说道:“你问这些干什么?”儿子笑而不答。这一问.倒使我发现了“新大陆”,儿子开始迷球了,正在寻找知音,  相似文献   

7.
再教《将相和》,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的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品读对话.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历史人物,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实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用英语表示“建议”、“请求”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为了使其语气委婉、客气,可采用多种句式。常见的句式如下:一、“Shallwe/I...?”用于第一人称,表示“建议”、“征求意见”等,在we或I的后面接动词原形,相当于“Wouldyoulikeus(me)to...?”句式。常译成“要不要我(们)……?;我(们)……好吗?”。【试题精练】1)—Shallwegotothezootomorrow?—A.Itdoesntmatter.B.Thatsnothing.C.Agoodidea。D.Yourewelcome.2)Iopenthewindow?Itsveryhothere.A.MustB.WillC.ShallD.Would【答案】…  相似文献   

9.
陈宏宝 《学语文》2008,(6):24-24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陌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充满着新鲜好奇的感觉,反之,对已经熟悉或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内容,却容易产生倦怠和厌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呈现一些学生感觉陌生的问题.给予学生一些陌生感,让学生踮一踮脚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可以有效地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由“我为物用”转为“物为我用”。由“机械问答”为“活泼生动”,由“冷漠无味”转为“热情洋溢”.由“自顾自讲”转为“和谐共振”,由“一成不变”转为“变化创新”。引领学生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去探求.向更高更强的能力去跃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要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由“要我说”到“我要说’’并最终做到想说、敢说、会说。  相似文献   

11.
以往,学生要进行竞赛,总是层层筛选.因而竞赛永远展现的只是那些“姣姣”的“风采”,从来没有后进生表现的“舞台”.因此那些学习差的同学也懒得去理睬。且不论竞赛的结果,单单是被选拔为“代表”就足以使这些“骄子”们引以为自豪了!这使我突然受到启发:何不让后进生也“风光”一回、’“飘飘然”一下呢?这不也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吗?于是在一次全校初一年级的数学竞赛中,我开始尝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回家.回家,我要回家!”顺子把一首《回家》演绎的细腻委婉,感人至深,让听者产生共鸣.甚而潸然泪下。无论任何东西.要打动人,使之怦然心动,必须寻找共鸣.寻找“共同语言“,置身“同一世界”。  相似文献   

13.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改变课堂中“教师中心”的状况.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在物理启蒙教学中,尽量将小实验“揉合”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有所增强,逐步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下面简述几例.  相似文献   

14.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096490227 借助谐音给抽象的记忆内容“赋加”一种人为的意义,能使记忆材料变得形象、趣味化,不仅易于记忆,而且能保持得更长久。如,我教学生把“真空中的光速值3×105千米/秒”记为“三番五次,甜蜜美妙”;又如,我引导学生将电功率公式P=UI记为“批评等于友爱”;再如,“使用电表时,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两端”,为了避免混淆,让学生记住这样一句话——“病鸭流窜到路上”。、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岁月流逝,但我所教过的学生对当年我提供给他们的实例仍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成功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艺术、在授课艺术中.我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取得教学成效的重要条件。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把握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在教学期间.我创立了“三部曲”.在此作简要介绍,以期与同行们共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加强“弧度制”教学的作法“孤度制”是中等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学员往往称其为“湖铁制”.教学中如何使学员掌握好这一内容,我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1.通过实践5!出概念巩固概念成人学员实践能力强,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我在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课前.要学会“闻”。“闻”就是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样,便于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幽默默风趣,使学生人人爱学,乐学。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  相似文献   

19.
第九句。词类活用中名词和形容询活用为动词最常见,而活用后有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其特点必须带宾语。在句子中取得动词资格的名词、形容词,对它所带的宾语分别有“使怎样”和“以为它怎样”“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如“先生之思,生死而肉骨也”中的‘咱骨”可译作“使骨头长肉”,“益尝君客我”中的“客我”可译作“把我看成客人”。另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时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涤时要仔细识别。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所而小之,则王怒。”“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前一句的“小之”是“使它小”,侧重于客观行动.是…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原来由教师“要我参与”转换为“我要参与”.学生才能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与能力,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