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磊 《江汉学术》2011,(4):30-33
辛亥革命的成功意义不容忽视,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除了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中共中央要求在纪念中共"逢十"大庆时,也纪念辛亥革命的"逢十"大庆,说明了对辛亥革命的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尤其是胡锦涛主席关于革命的理论阐释,也都显示出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地位。  相似文献   

2.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爆发宣告了清政府的灭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尽管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很短,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篡夺,但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民国早期军事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事教育理论的引进与研究、军事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军事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使得民国早期的军事教育向理性化、科学化迈进。  相似文献   

3.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的第一件震撼事件。与其他省相比,陕西辛亥革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4.
加快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成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文章溯源了中国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有关理论成果,诠释了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研究认为,中国体育教育由于没有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继承与创新、抽象与直观的辩证逻辑关系,导致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落实力度、体育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体育教育学段衔接与内容优化、体育教育教学科学性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今后,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育改革,把握好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导向、理念,做好体育教学的实施、评价、指导,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现代民族文化的构建互为动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客观上为民族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包括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化。弘扬和培育中国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化,落脚于人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运用必须理性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之中,与此同时,现代化也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的要求和问题.如何看待和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认识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二者关系的问题.探讨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并对现代性做出反思,从中得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是一种内外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首先是外部压力下的自我革新与重建。随着近代西方体育的不断涌入,传统武术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和削弱,而同时整个社会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传统武术因此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后的必然选择,因为传统武术只有在全球化体系中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才能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空间,才能确立自己在全球化体系当中的话语主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普遍意义等诸多方面。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可以防止和克服把中国式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或者把中国式现代化看作是脱离国际参照自说自话的思想倾向。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凸显中国特色,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理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逐步构建起成熟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体系,并基于此不断在实践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取得丰硕成果.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即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争取现代化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定在中国必须先进行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然后才能搞现代化建设,即第一步是解放生产力,第二步是发展生产力,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科学理性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个取向贯穿于整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近代以来无论是清政府主持的改革还是士大夫群体对器物、制度变革的设想,都未触及科学理性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以后,以先进的共产党人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增进了对科学理性精神的理解。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求解放的历程中,科学理性精神才得以实践并明晰。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完整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国防科技的奠基发展,体现了对科学理性精神的切实践行。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重新高举实事求是、群众观点的科学理性大旗,拓展中国现代化生机与活力的生动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秉持了党的历史上一脉相承的科学理性精神,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其内涵,强调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突出制度和人的现代化,继承并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从总体谋划布局到具体运作进行了全新的战略设计,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历史方位,并对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途径和战略保障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系统的科学规划,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战略布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全球化,世界秩序正在重构.这使中国的现代化面临更为复杂的时空背景,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面临巨大挑战.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而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在互动中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最终在西方传入中国的各种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在解决中国现实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具体化,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找到了一条光明而正确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又必将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得以充实和发展,两者在互动中成长。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现代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娟 《职大学报》2001,(1):100-102
认为必须以"人的现代化"去促进"社会现代化";而推行"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之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形态学视野下论中国体育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文化形态学的原理,对我国体育文化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体育文化处于一种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过渡的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期的文化形态,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环境下多种形态在同一个时代共同挤压在一起的现实的特征,进而以文化发展的规律提出我国体育现代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阐明体育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体育现代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世界性历史过程,体育的后现代发展不能取代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历史阶段。尽管目前我们尚未形成相对较为一致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具有较强量化特征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必要的。笔者最后对我国未来体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着祖国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智慧和时代方案。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富裕、多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视角分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维度可以概括为:人口发展维度、共同富裕维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维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下,首次把民主共和的旗帜插遍了中国大地,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鸿祥与云南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锐意匡复中华救国兴滇李鸿祥(1879—1963),字仪廷,晚号杯湖居士,云南玉溪人。其在青少年时代,正值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山河黯淡,中华权益蒙受巨大损失;而清政府却极端黑暗腐败,国事日非,人民惨遭内外反动势力之践踏与蹂躏。李鸿祥幼小时且耕且读,深深了解及同情农民的疾苦,希望将来学有所成,为劳苦大众做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