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憨憨熊:鹿老师,我写作文时总觉得前言不搭后语,这是怎么回事呢?鹿老师: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前后照应了。前面说过的话、提到的事,后面要有照应;或者后面说的话、提到的事,前面要有交代。否则,别人阅读时就觉得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有时感到费解,甚至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聪明猴:前后照应我知道,就是在文章中间随时加以呼应,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学写文章,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前边写到的事后面没有交代,后面讲到的问题前边没有伏笔,看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到前后照应。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前后贯通、相互照应呢?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课文最后写道:“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记…  相似文献   

3.
有的同学写文章,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前边写到的事后面没有交代,后面讲到的问题前边没有伏笔,让人看了莫名其妙。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到前后照应。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呢?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课文最后具体写道:“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日牢记…  相似文献   

4.
以“尚理”为要务的宋代游记散文,给渊源流长的中国散文大河汇人了不同寻常的一朵朵光彩照人的浪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人教版新课标第一册)就是其中久传不衰的精品。在这篇千余字的游记式的论说文中,作者以高超的文章建构手法一契合无间的照应艺术,为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自然,结构严谨,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种类有三:一是首尾照应。《再别康桥》首尾呼应回环的写法是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之末节,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轻轻”换成了“悄悄”,并且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将“作别西天的云彩”更换为“不带走一片云彩”。总体结构变化不大,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它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首尾呼应可以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二是扣题照应,即围绕主题反复照应。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裱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内涵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  相似文献   

5.
也谈主语的隐含江苏东台市梁垛中学张文荣复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如果相同,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前后几个分句里都出现主语;二是前边的分句里出现了主语,后边的分句里就不再出现;三是前边分句里不出现主语,而在后边的分句里出现。毫无疑问,后两种情况属于主语的...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语教材第八册最后一组的读写例话是《前后照应》。有的同志在备这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交代和照应,各有何作用?怎样进行交代和照应的训练?现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着的。不仅段与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而且文章前后要有交代和照应。交代就是后边说的重要的话或事情,在前面适  相似文献   

7.
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方式之一,能使叙述前后呼应,首尾相衔,形成环环相生、丝丝入扣的结构网络,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和人物形象。照应有多种形式,如首尾照应、情节照应、过渡照应、总分照应、伏笔照应、与标题照应等。《穷人》便是一篇善用照应的名作。  相似文献   

8.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领会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而且应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照应的写作方法。一、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文章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末又写“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这样的首尾照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对李大钊同志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前后照应合乎逻辑第三节中提到“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  相似文献   

9.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冒号的基本用法有以下几种: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然而,主谓式标题中的冒号大多不属于以上用法。从语义上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小语第十册读写训练重点提要(四)——前后照应,首尾连贯○龙宅俊(省教委教研室“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册第二个侧重指导写的训练重点,也是全套小语教材中设置的最后一个训练重点,安排在第五组教材中。〔训练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前后照应,写文章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教授转折关系复句时,经常接触到转折关系,什么是转折关系,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中将正句与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称之为转折关系.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头的分句不是顺着前头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前边分句先说一面,后边分句不是顺着前边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同前边分句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上去,这就是转折关系.(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  相似文献   

12.
开头和结尾照应得好,能使文章脉胳贯通,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语第十册读写例话:“前后照应”把“首尾照应”作为重点内容,这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很有好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归类整理,寻求规律,以求融会贯通,加深理解。现就小语教材中出现的几种方法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在谋篇布局上灵活自如,珠连璧合,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既是信笔写出,文随情走,又处处照应,情文并茂,诗情画意。文章结构全凭情感联结,思路清晰,天衣无缝,无限优美。具体说来,特征有二:一是回环照应,首尾圆合,体现爱莫能助的无奈;二是两次超越,月色荷香,是对娇美婀娜、温柔贤惠爱妻的赞美。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熟悉的成语“绝无仅有”,组合成分的意义是前后矛盾的,前边的“绝无”,是“全然没有”的意思,而后边的“仅有”,分明是说“有”,组成成语后,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是“极其少有”,使用起来有很强的表现力。像这样前后“自相矛盾”的句子经常出现于书面语或口头语  相似文献   

15.
嫉妒与竞争     
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嫉妒”比如说两个人跑步,—个在前边一个在后边。后边的人想,前边这个人现在最好让石头绊一跤,然后我好超过他,这就是嫉妒。嫉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致的基础上。可是反过来,如果后边的人想,我要使劲儿跑、超过他,我一定要超过他,这就是竞争。竞争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何谓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前面讲过的有关情况,到后面要有个交代,有个着落;有的主要内容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应该先提一下,或者暗示一下,通常叫做伏笔。俄国大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凡是跟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一概得毫不留情地删掉。要是您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末在第二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在这里,作家把文章的前后照应巧妙地比喻为“挂枪”和“开枪”,说得多么形象。照应可以使文章连成一体,结构严谨,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使读者不致产生怀疑或者感到突然,可以使读者对文章留下更全面而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谈骨气》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在结构上 ,它是巧妙运用多种照应方法的极好范例。一、首尾照应开篇破题第一句 ,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篇末用“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骨气”作结。首呼尾应 ,不仅照应标题 ,而且深化了中心论点。二、前后照应课文中前后照应主要有四处 :第一处 ,第 10段“孟子的这些话”与第 2段“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既前后照应 ,又转入下文的总结。第二处 ,第 5至 8段中文天祥拒绝降元、不食嗟来之食的两个古代故事 ,与第 9段闻一多拍案而起…  相似文献   

18.
许多语法书认为,“把”字句就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也有的说是强调动词的受事)的一种句式。①其基本格局是:S+[把N]+V/VP②在谈到运用“把”字句时,许多语法书都说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这“一定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把”字句里的动词必须是表示强烈(具体)动作行为、能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这个动词在意念上要能管得着“把”字后边的词语,并含有对它加以处置或施加影响的意味。③例如:“武松把老虎打死了”、“你把房间收拾一下”、“你把这些材料整理整理”,其中…  相似文献   

19.
点评:本文开门见山,既注意了点题定位,又注意了首尾照应,中心人物性格刻画活灵活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所谓照应,是指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即前面提到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前面须有交代。契诃夫说:“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挂在那儿。”此话就是强调谋篇布局时一定要讲究照应。照应绝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通过相互的呼应和补充,使某个人物的出现更加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使某一情节的发展更显一波三折,委婉含蓄,使文章的脉络更为分明,不显突兀,使文章的重点愈发突出。常见的照应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首尾照应。譬如杨朔的《荔枝蜜》的开头是:“花鸟草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