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有《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上,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军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责问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这是沿用了孔颖达的观点。其实,孔颖达的疏解与杜预的原注并不切合,“风”本身并没有与马牛牝牡相诱的意思。杜预原注曰:“牛马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  相似文献   

3.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4.
一、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其中“并”字,课文注为:“两者”。此注欠妥。如果把“并”注为“两者”,岂不是把这个“并”字作数量词或代词看待了吗?“并”作数量词或代词,遍查辞书,均无此义。从句式上看,这句话中的“并”字与“皆”字都是从范围上去限制谓语“犯”的,因而它明显地处于状语的位置。而且这句  相似文献   

5.
请按要求完成以下四则练习:(一)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官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  相似文献   

6.
7.
一、闻寡人之耳者(高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注:[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闻”《辞海》第四义项为“达,传报。《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可按《辞海》第四义项作解,“闻”后如果补出省略的介词“于”,就和《鹤鸣》中的“声闻于天”结构相同了。那么“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为:“能在公众场合议论(我的过错),传达到我耳中的,受下等赏赐。”课本原注将“闻”解为使动用法,绕得圈子似乎大了些。二、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高一册《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文言文注释中,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现提出个人的想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当注不注,引起歧义给文言文作注,是为了便于后学者读懂文言文.然而有些注本的注释,包括供青年人自学的注本的注释和中学文言文教材的注释,也往往对那些不注就不能使读者明白其义,或者不注就容易引起歧义,或者看似容易,其实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如《岳阳楼记》:“虎啸猿啼.”(以下简称“虎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对“虎  相似文献   

9.
“傍地走”释辨《木兰诗》结句“双兔傍地走”的“傍地走”,语文教材注为:“贴着地面跑。”此注有两点欠妥:1.将“傍”理解为“贴”不准确。“傍”与“贴”并非同义。试想,“傍”若译成“贴”,素以健跑善纵见称的兔  相似文献   

10.
打开高中语文教材,发现其注释内容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有待教材编写者进一步修正。一、该注的不注——注释应体现文章的人文内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匡时济世,道家的飘逸超脱,忠臣的凛然正气。豪侠的救危济贫……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闪耀着人格理性的光华。因而,学文言文目  相似文献   

11.
王寿波 《现代语文》2005,(2):23-23,25
文言文翻译训练四则参考答案: 疑地任用贤能的人,国家就可 飒飒的风声,忽然奔腾澎湃 (1)用铜作镜子,可以端以兴盛了。(3 )那石头的突 好像夜里波涛汹涌,风雨猛然正衣冠;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起,高耸的样子,好像破土而 到来。(6)学业精通是由于勤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出,争着作出各种奇怪的姿 奋,荒废是因为玩乐;为人行事得失。(2)如果喜爱某一个人, 态,几乎数不清。(4 )那姿 成功是由于深思熟虑,失败是而能够了解他的缺点,厌恶某一势向上、仰着头,象兽角林立 为随随便便。(7)具有一点长处个人而能够了解他的优点,毫不的,简直是熊罴在登山啊。 的全部录用,有一点技艺而闻怀疑地去掉邪恶的人,毫不猜(5)开始是淅沥的雨声夹杂着 的也全部任用。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焉。”家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  相似文献   

13.
14.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耶?”  相似文献   

15.
【原文】 游万柳堂记 刘大魁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  相似文献   

16.
高中文言文中的注释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中学教材的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运用训诂的有关知识:通过古音、字形来解决注释不正确的问题,并且深入地分析一些看似浅显的词,从而来弥补注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文言词汇数量少,很难尽表人意。所以文言文作者们总是在创新使用,不停拓展词汇的表现范围,加之今人与古人心意之间距离大,因此文言注释常常出现不当。现在试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几处不当注释为例。试做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18.
一、孰为汝多知乎! 语出自《两小儿辩日》。课本注:谁说你多知呢?这是正确的。但又补注:“为,认为、以为”。就前后不一致了。(可能是参照了《辞海》的说法:“为,谓;以为”)实际上,“谓”是“说”义,怎么与“以为”同义呢?文中的“为”,即“谓”,可释作“说”。 “为”当“谓”讲,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早就谈到过。杨树达《词诠》说得更为明白:“为,外动词,谓也”。有例印证。  相似文献   

19.
信陵君窃符救赵》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课本注:“[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此注对“赞”字的解释并不错,问题是介绍的“方向”不合语境。诚然,所谓“介绍”总是双向的,即向侯生介绍“宾客”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