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九诀     
一心——苟子在《劝学》中云“君子结于一”,意思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天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 三余——三国魏人董遇曾提出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目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其意是说,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四各——读书时,手边要备好字典、典故书籍、卡片和记录用笔这四种工具。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2.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少年、中年、老年时都酷爱读书学习,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余: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认为读书时间可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到:宋代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3.
读书九诀     
读书九诀一心: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结于一”,就是说读书学习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日所读之书分为二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三余:即三国魏人童遇常提出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治学的经验。有趣的是,好多经验可归纳为”三诀”。西汉文学家刘向把读书打了三个比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国时董遇读书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5.
三国董遇酷爱读书,其法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魏略》这段话意思是说:冬季是一年之中空余的时候,夜晚是一日之中空余的时候,阴雨天是各个季节中空余的时候,可利用这些空余的时间读书。欧阳修《归田录》记述钱思读书的三处:“坐则谈经史,卧则谈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是项复杂而艰巨的劳动,若非全心身劳作,断不会有收益。  相似文献   

6.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的大千世界,纷纭多彩。本文试从单元阅读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知识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则是一种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很重视阅读。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里说的“学”,即“阅读”。有一次他对仲由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学好,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学好,其蔽也狂。”(《阳货》)里面的“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均为人的道德,“学”仍为“阅读”,旨在强调阅读(读书)。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7.
读书学习决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而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党风好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从基本功的角度来要求,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怎样读书是一个涉及到学习方法的具体问题,暂且不谈,仅围绕前两个问题谈点心得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好读书,就是对读书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好者,喜欢、酷爱之意也。所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道出了兴趣在…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位叫董遇的学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有人想拜他为师,向他求知问学。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对要学的书,一定要先读上百遍,然后才能开讲。“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教导他们应利用好“三余”时间。学生问哪“三余”,他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  相似文献   

9.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10.
月人先生,本名张魁宽,室名润金书斋,宅号中舍、南华阁,陕西省西安市田家湾人也。吾与之过从,已有十余年矣。深知其“好词、痴词、业词”之学词和创作整个过程。所谓“好词”,即“好学敏求”之意,但“好”,既是一种动机,又是一种心态。《左传》上说:“好学而不贰”。正因为他学词专一,才能由“好词”过渡到“痴词”。而“痴”,亦为一种心态。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巧。”因而由“痴”到“业”,此其固然。即由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幼年在绍兴就读于寿镜吾先生的私塾,私塾里挂着一块木制横匾,白底黑字,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据说是清朝嘉庆年间书法家梁同书所写。梁同书原来写的是“三余书屋。”为什么取名“三余”呢?这是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他的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冬季是农闲季节,可充分利用,晚上一天闲  相似文献   

12.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13.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  相似文献   

14.
“养其习于童蒙” ,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其意是说 ,从小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至关重要 ,古人也说 :“性相近 ,习相远。”是说好习惯同坏习惯相差甚远。对于习惯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他还说 :“青年人要读书 ,不必先谈方法 ,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 ,好买书的习惯。”胡适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假如一个人根本就不喜欢读书 ,还哪里谈得上什么读书方法呢 ?反过来说 ,假如一个人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久而久之 ,也会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必须从读好书开始。读好书 ,尝…  相似文献   

15.
“名”教 1945年,林伯渠的小儿子6岁,要上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林老语重心长地解释道:“‘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联”教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徐渭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  相似文献   

16.
三余三国时的大学问家董遇,是以抓紧“三余”苦学而出名的。三余即:“冬春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两者时之余。”我们若能把一切余暇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这不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吗!三上宋人董回曾在《闹热常谈》一书中载:“欧阳文忠公调谢希深日;‘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周上也。盖唯此可以属思耳!”’此虽谚语,但足见欧阳修这位大文学是何等珍惜时间。三到宋代著名学者来嘉经常向弟子们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喇、眼到、口到。。C不在此,则心看不仔细,。G眼既不专一,却又没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相似文献   

17.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  相似文献   

18.
三心 陈景润说学子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三性 鲁迅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三性:“一是目的性,二是灵活性,三是广泛性。”三回 高士其说:“学习的东西,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三多 欧阳修治学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们商讨。”三余 三国魏明帝时的董遇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三关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成大事者心经三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在他的文字中曾多次谈到嵇康,那意思倒也十分显豁,并不叫人费解,如:“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①又如:“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  相似文献   

20.
蔡锷(è)将军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他小时候聪颖(yǐnɡ)好学,才思敏捷。一次,小蔡锷到文具店买用品,店老板见他没柜台高,便逗趣说:“敝(bì)店有个规矩,买货先答对子,对上了便卖,对上不,不得买。”蔡锷说:“好吧!”老板出上联道:“小相公三元及第。”蔡锷立即答道:“大老板四季发财。”老板一听乐了,说:“这对联太简单,如果你能指物成诗,我就重赏你!”蔡锷点头答应了。老板指着门前翠竹说:“请以竹吟诗。”蔡锷望着竹丛凝思片刻,吟道:“门前千竿竹,国破万民声;他日乘风去,誓还送关情。”老板听罢,大拇指一竖,夸道:“好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