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的“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报道,有一个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就是中央下发了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报道的意见,从而给这个中国最大的会议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气息,也给我们的会议新闻的改革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龙年之春“两会”,以其开放,民主、求实的精神,轰动一时,瞩目中外。与此相应的是,各大报刊对“两会”的议政活动,作了充分的报道,其坦率程度令人刮目。路透社说:“中国官方机构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对政府提出的批评意见,感到吃惊的西方外交官说:‘过去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直言不讳的讲话。’”联邦德国《法兰克福评论》说:“这次人代会的特点不仅是有大量批评意见,而且还有中国报刊对它的报道方式”,中国报刊“通过人民代表为自己扩大了活动余地”。我国读者也发现,“两会”期间的报纸有看头了。不但会上谁谁谁怎么说,第二天能在报纸上见到;就连会下老百姓怎么说,甚至说的一些不中听的话,也能在报纸上看到,这是过去很难设想的。  相似文献   

3.
龙年之春“两会”,以其开放、民主、求实的精神,轰动一时,瞩目中外。与此相应的是,各大报刊对“两会”的议政活动,作了充分的报道,其坦率程度令人刮目。路透社说:“中国官方机构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对政府提出的批评意见,感到吃惊的西方外交官说:‘过去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直言不讳的讲话。’”联邦德国《法兰克福评论》说:“这次人代会的特点不仅是有大量批评意见,而且还有中国报刊对它  相似文献   

4.
王丹 《传媒》2014,(11):48-50
正全国"两会"报道历来是各家媒体机构的开年重头戏,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和能力,尤其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力显得更为重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大战中,涌现出很多新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样态,新旧媒体展开了一场新的公开角力。笔者通过跟踪和比较的方式,观察今年全国"两会"各家媒体的创新和探索,其中不乏一些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趋势。新变化:新媒体唱主角新闻报道贵在常变常新,要打破传统"两会"报道的窠臼,实属不  相似文献   

5.
卓九成 《今传媒》2006,(6X):17-18
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的大会,是每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备受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就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来说,仅在大会新闻中心登记采访的国内和境外记就多达近3000名。因此可以说,“两会”报道也是传媒界的大聚会,是各类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展示水平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6.
“人大”、“政协”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召开,忙坏了场内场外的新闻记者。“两会”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不少方便。于是,记者在采访会场上新闻的同时,也捕捉了不少“报道之外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刚刚谢幕的“两会”,具有很多关键性的转折意义,新一届国家主席、委员长、总理、国家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领导人在万人瞩目中产生,政治改革、再造政府的车轮也同时启动。新的政治气象同样直观地从“两会”新闻报道崭新的文风中得到充分体现,换言之,“两会”报道本身也开启了新闻文风改革新的一幕,实现了很多具有转折意义的突破,内中深蕴,值得认真体味和总结,更须继续保持前行。  相似文献   

8.
记得当年第五届人大召开中有一项重大新闻改革,名为"化整为零":以往每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按惯例,即报上一登了事,但那次不是这样处理,登还是要登的,但登之前,先通过新华社用新闻稿的形式,化成五六条或七八条新闻的形式,对报告重点内容一一加以报道,而每则新闻也就五六百或七八百字,将报告中精髓简要地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9.
每年对“两会”的新闻报道,历来是作为社会公器和“雷达”的新闻媒体年度重大报道的重中之重。每年“两会”,来自海内外各大新闻媒体齐聚北京,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2008年“两会”期间的网络媒体,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彰显了互动、及时和信息海量等网络媒体的优势和特色,为网民提供一场丰盛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0.
11.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12.
王小梅 《新闻窗》2009,(3):41-43
眼下,抓重大新闻、独家新闻是许多媒体的卖点,而信息时代的传播速度已经让传统媒体无所适从,也许当记者还在路途,网友对事件的各种图文并茂的立体解析已经铺天盖地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时候,要求记者进入一个新的角色,他不仅要收罗所有的信息来仔细阅读,还要仔细想想如何做一篇可以抓住“眼球”让受众有阅读渴望的作品,这考验着记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进入一个用细节讲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14.
每到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总会云集北京,形成一个有5000多人集中审议和讨论国家大事的局面。 每年3月,全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央级的新闻媒体就会因此集中力量绞尽脑汁在同行之间展开一场新闻大战。  相似文献   

15.
正每当农历新年前后,有一件事——也是公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常会吸引各类媒体和普通群众的眼球。这就是先后召开的地方和全国"两会"。"两会"本应该是新闻的富矿,但一些地方媒体的报道却常常不尽人意。刻板报道难以满足公众期待笔者连续观察最近若干年的地方"两会"报道,发现虽然报道量、信息量一年比一年增多,但时事议题一般不超过十个,而且是随处可见的物价、房价、医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地方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是地方政治生活的大事,同时也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一些跑会记者对于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往往得心应手,而对于做好有难度的“自选动作”却感到颇为棘手。那么,都市报如何从会海中“淘”出好新闻,使“两会”报道出彩、出新、出亮点?笔者的体会是:凭借一双新闻的慧眼,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就能从会海里淘出“真金”,抓到“活鱼”。  相似文献   

17.
50年“两会报道”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两会报道”经历了一个从就会议本身报道会议的单一程序性报道逐步演变为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各代表团审议报告的综合报道、现场特写新闻和通讯、记者招待会报道、代表和委员的发言和访问记、会外配合报道、图片报道等多种样式的发展过程。  在 50年的时空跨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会报道”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在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方面不断发展,强调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关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两会报道”体现新闻规律的进步越来越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重庆两会期间,重庆晚报以多种形式多种题材创新人物新闻,推出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两会报道既完成了规定任务,又赢得了读者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15年的"两会"报道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变化,融合新闻成为媒体运作的主流和内容形式的主体。随着融合新闻平台对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融合报道技术对受众互动体验的刷新,以及融合报道样态对时政报道范式的变革,中国时政新闻进入了"新常态"。  相似文献   

20.
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参政议政的大会,是每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就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来说,仅在大会新闻中心登记采访的国内和境外记者就多达近3000名。因此可以说,“两会”报道也是传媒界的大聚会,是各类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展示水平的大舞台。笔者从1992年开始,以后多次由《陕西日报》派往北京采访报道“两会”,对近几年“两会”报道的悄然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