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席慕容曾说:莲的心事,无人能懂。荷,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像一位婷婷美人,从远古风姿袅然地渡水而来。"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何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中的爱情总是纤尘不染,极富深情。湖面上有淡淡透明的薄雾,风过,空中有清新荷花荷叶的香。行走在夏日莲叶田田的湖边,你一定会看到荷花。青翠的荷叶,浮在水面上,雨后的荷叶妩媚,每张荷叶都有一团晶莹雨水,闪闪烁烁若珍珠,"湘妃雨后为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相似文献   

2.
荷花又名莲花、菡萏、芙蓉,她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中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下迄当今文坛新作,不管是民间文学还是文人文学,荷花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深深地积淀于民族艺术文化心理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随时都可能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人眼里,荷花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既是“物之美者”,又是典雅高贵的象征。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作者内质高洁之美,并以此突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宋代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填…  相似文献   

3.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183;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4.
淤泥与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人们常用这句话赞颂荷花芳洁、高贵的品质。可我以为这句话有些贬低了淤泥。在人们赞美荷花时,为什么偏要认定淤泥在荷花下面就是要污染荷花呢?有这样一则寓言:池溏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岸边赏花的人们赞叹道:“荷花出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感受《荷花》之美深圳市海滨小学陈显平《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它图文并茂,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一、导趣几周前,同学们学过古诗《小池》,曾为其优美意境所陶醉。上《...  相似文献   

6.
话说莲花     
莲又称荷花、芙蕖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远在公元前500年的吴王夫差,就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今江苏吴县灵岩山),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修筑玩花池,这可算最早的记载。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和各种本草都有记载。莲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莲花作为佛像座是认为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香洁,莲花因而成为佛教的象征。但必须指出:佛教中的莲花并非荷花的同义词,它还包括睡莲属的5个种。  相似文献   

7.
莲又称荷花、芙蕖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远在公元前500年的吴王夫差,就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今江苏吴县灵岩山),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修筑玩花池,这可算最早的记载.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和各种本草都有记载.莲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莲花作为佛像座是认为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香洁,莲花因而成为佛教的象征.但必须指出:佛教中的莲花并非荷花的同义词,它还包括睡莲属的5个种.  相似文献   

8.
关于传统经典,最近颇多舆论风波。一场是关于传统启蒙读物的。有的地方专门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也有地方干脆推出了经删节的洁本,《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被删除  相似文献   

9.
荷花赋     
序 :荷花 ,历代文人画士誉之为“君子花”。《诗经》称荷花 ,《尔雅》称荷、芙蕖 ,《群芳谱》称水芙蓉 ,《本草纲目》称莲。莲花是澳门的区花。她洁而脱俗 ,娇而不浮 ,丽而不艳。我敬慕她 ,并以她为镜 ,著赋作人 ,故赋而歌之 :荷叶罗裙一色剪 ,出水芙蓉六月仙。扇无爽意 ,室无凉风 ;暑气侵枕 ,热闷逼心 ;信步池畔 ,清香袭人 :四周歇晚中间冷 ,满湖倩影半城空。一碧万顷莲 ,十里荷花香。单花者相思莲 ,双花者并蒂莲 ,三芯者品字莲 ,四蕊者四面观音 ,五孪者五喜临门。宝塔倒立随风舞 ,迷得蜻蜓忘归途 ;上染荷花赤 ,下漂玉藕白 ;琴断弦且鸣 ,千…  相似文献   

10.
<正>读《我的空中楼阁》就仿佛踏上了美的旅程。群山、小屋、纯绿的无花树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远离尘嚣、辽阔优美的世外桃源。心为之雀跃,我几乎无法用俗世的字词来形容这纤尘不染、充满活力的灵秀之境。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誓言亦如此,无论是誓言不再嫁的《鄘风·柏舟》还是誓言不相离弃的《击鼓》抑或是誓言为夫独守的《葛生》,既终《诗经》全篇,未曾出现过类似《上邪》"长命无绝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种超然恢诡的豪言。《诗经》的爱情誓言自具絜矩,伟大爱情的深厚,总是与"生"对应,而"生"之后的"死",却被巧妙留白了。  相似文献   

12.
《荷花》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堂上,在带领学生从课文中欣赏满池荷花如诗如画的美景之后,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其中的一朵荷花,创作小动物与“我”嬉戏的场面:生:蜻蜓愉快地飞过来,对我说:“荷花仙子,你可知道清早飞行有什么好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清早飞行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观赏优美的风景呢!”生:我认为称呼“荷花姐姐”更亲切。小鱼游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我是个孤儿,我昨夜美美地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啦。”师:称“…  相似文献   

13.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往往读出一种凄婉之感,哀伤之美。而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我却感觉到在凄美、忧伤的怀念中,生命之花原本可以如此绚烂。  相似文献   

14.
从《诗经》中挑选几首诗歌,浅析它们的审美特点。它们具有以下的审美特点,"设身处地的同情"之美,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本能与社会的冲突"之美,"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理由充足"之美。通过分析,以其能对《诗经》文本讲解或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出自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笔下。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主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全文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美,遣词造句十分精妙。细细读来,荷花之美赏心悦目,用词之美溢于言表。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原则,教师可紧扣“美”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感悟美、发掘美、品析美、升华美、积累美,用“美”启迪学生的心智。一、研读文本发掘美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善于钻研,吃透教材,寻找切入教材的最…  相似文献   

16.
荷文化探幽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华”、“水兰”、“泽芝”、“水芙蓉”等,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其实荷花在中国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中国文化的情结,它沉淀着深厚的民族意识的文化底蕴。一、荷花与名士文人荷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故夏季有“荷月、莲月”之美称。古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荷花的生日。在我国,自古就有植莲、赏莲的习俗。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就在太胡之滨的离宫修筑玩花池,专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设。从《诗经·郑风》中“隰有荷花”到近代诗人、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  相似文献   

17.
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清,朖也。澄水之貌。”清代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这里,只是道出了“清”字最基本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甚至在汉以前,它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含义了。诸如: ①水澄澈。与“浊”相对。《诗经·郑风·滦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②澄清。《周礼·考工记》:“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  相似文献   

18.
与天空对视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我放下手中的《诗经》,望望窗外天空那张灰白的脸,心也被笼罩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19.
我常想,要是编一本咏物抒怀的诗歌总集,恐怕最厚的一册当数咏月卷。古往今来,因月赋诗、以月入诗的作品数量之多,难以计数;而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咏月诗,则见于《诗经》。当年大文豪苏东坡于月明之夜,邀三五好友,泛舟赤壁,在万顷碧波之上,把酒临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怎样的飘然若仙!这里所说的“明月”之诗,便是《诗经》中收录的《月出》一诗。千百年来,诗中有月月生诗,成为中国文坛一道奇特而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