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们提到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时,大多只强调艺术教育对于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精神明的作用。其实,这是所有教育的目标而并非艺术教育所独有的追求。当然,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的社会性目的与价值不仅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造就一代社会群体,以其多种艺术知识、修养与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的精神明和物质明建设,而且学校的艺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与价值将涉及与物质生存环境、化艺术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视化类节目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学、艺术以及相关的精神产品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人们直接需求的物质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相对说来它在广播、电视中数量是有限的,以至于有人认为化节目在新闻中具有边缘性。但是,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化娱乐活动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是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的双飞翼。丰富的物质生活是维系生命、促进生存和发展的添加剂.而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则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滋补品.也是弘扬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报纸的文化娱乐版则担负着重要责任.如何让健康向上成为文化娱乐版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刘青文 《出版参考》2014,(10):14+34
正当今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人们自我感觉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但些许清醒的人们会隐约认识到,单纯的物质文明带来的只是一种虚假短视的快感。可悲的是,生活在发达商业文明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不能意识到作为"人"本来具有的那些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已被物质化、同一化。在为当下出版物所直面和书写的对象世界中,人与艺术世界或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不管是庙堂大吏还是乡野小民,我们都逐渐丧失了自身独具的主体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主体地位,也在被工具理性或至上科技理性的肢解和分裂中,走向矮化、自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我国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从报上看到江泽民同志到中国美术馆观看纪念画展,对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和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表示钦佩。江总书记并说,徐悲鸿先生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在于他肯下苦功夫,具有铁棒磨成针的追求、探索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当画家把绘画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画家的生命中,就充满了对生活的敏感、思索和激情;对人生的不断感悟与揭示;对艺术创作的精神性追求,就会处在不断的破坏与创造、新生与绝望之中。不能否认,在艺术上.最能打动人的首先是绘画主题所传达出来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绘画风格,这种主题通常与生存终板目的、本能意识、道德观念有关。艺术家苦苦追求能够将切身的生活感悟不断地直接“物化”为可视的艺术作品,将人生中诸般情感一一收集起来,继承传统并发掘自己的潜质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样式。传达出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周平 《群众文化》2002,(6):14-16
在人类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内涵,同时包含着新的化形态的生成和孕育,以及城市社会成员精神化生活方式的变革和递进。于是,21世纪的城市人行为,造就了广场化的普及与提高。广场化作为现代城市的一种化行为,以其积极健康的态势跻身于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中,在充分展现城市的优秀品质和人理念的同时,用独特的传播方式、时尚节奏和精神魅力,呼唤着人们关注城市、关注现代化进程、关注先进化的与时俱进。这样,广场化既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聚居的形象,又是一个城市走向开放的标志;更多的是广场化为城市注入了新的化底蕴和人情怀。这种崭新的化行为使城市变得更加朝气蓬勃。  相似文献   

8.
糖衣炮弹不只是一种,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糖衣炮弹,象金钱、美女、洋货等,这是从物质上腐蚀我们;还有一种是精神的糖衣炮弹,象资本主义的思想观点、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这是从思想上腐蚀我们,以松懈我们的斗志,瓦解我们的信仰,搞乱我们的思想。对这两种糖衣炮弹,我们都要警惕。宣传战线更要特别注意对精神的糖衣炮弹的斗争。有必要对  相似文献   

9.
人精神,是优秀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事实就是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可以说,透过一张报纸,就可以折射出它所存在的政治环境和人背景。军事新闻作品中所独有的浓烈军味,更使受众引发出对自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对军人的生存状况、对军人价值、尊严的探求。在军事新闻报道中,弥散着带有军队人特色的新闻报道,一般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精品。  相似文献   

10.
张斌 《群文论苑》2001,(1):46-47
金山是被化部首批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金山农民画源于生活,她是从民间的印染、刺绣、剪纸、灶壁画等民间艺术中汲取养份,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用她独到的稚拙的画风表现民事、民俗、民风,她是生活和艺术的最佳结合,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士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正>本书是冯骥才的随笔集。作者以他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自身的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披露灵魂的奥秘。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直抒胸臆中兼有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文学、绘画与我相伴了半个世纪,这两样已成了我的生命方式。从我的生活,到精神、情感乃至感觉,无不带着文学与绘画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闻是一种即时化、个人化、交互化、多媒体化的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它促进了资讯的高速流动,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在网络新闻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悖论。分析这些悖论,有利于我们认清网络新闻发展的方向。 一、眼界扩大与心灵萎缩 沉溺于网络的人,交往视野更加开阔了,但个人心灵却越加封闭了。网络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这既放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又进一步限制了更多人的物质接触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4,20(3):19-24
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类凭借精神的力量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形成人化自然。电脑网络的发展正在导致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环境的生成 ,虚拟环境和虚拟人已经出现 ,并正在形成人类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和存在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最高度发达的人化自然。人在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 ,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都是物化的 ,形成了“物质社会”和“物质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物质社会”和“物质人”可能终结 ,代之而来的可能是“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精神人是由物质人与随处存在的虚拟人共同组成的 ,精神人的出现使充分全面的精神活动成为可能 ,并实现全面的交往 ,达到自由的生命体现。“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突出了人的精神本质。精神人是人的真正实现。在文化社会里 ,从价值观、发展模式到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革命。这在人的发展历史上 ,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未来的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传播将整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消弭于整个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研究也将消弭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传播学终结。人类历史正处在一场空前大革命中 ,不可避免的混乱和灾难正在涌现。在从现在开始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期里 ,传播的宏观研究也极其重要 ,只有宏观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当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园林绿化艺术与图书馆的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幅员辽阔,山水瑰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善于从自然界中吸取艺术精华,我国的园林绿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园林绿化作为创造优美的休闲环境,健全居住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杨万青 《大观周刊》2012,(8):147-147
90年代以来,现代国画水墨绘画来势汹涌,其特点除强调笔墨结构,符号形态,和绘画程式以外,还更多的关注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中反映的个人精神和’体验,对于欣赏作品的人而言,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性的笔墨形态,夸张的语言结构,或激进或尖锐的绘画精神理念,都使得现代水墨绘画面临着“中国画不能全盘视觉化”“应该给中国画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的善意劝慰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简单移植”“西方殖民文化的产物”的指责。  相似文献   

16.
刘淑红 《大观周刊》2011,(33):81-81
在现代民族绘画艺术中,林风眠和丁绍光两位先生可谓继往开来,二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融汇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到自己民族传统绘画中,寻找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用来表达中国人传统思想感情。林风眠和丁绍光是两个了不起的艺术尝试实践者,这在绘画史上都是非常有思想、了不起的创新;林风眠和丁绍光那种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美术文化、绘画技法,运用到自己绘画创作中,他们的绘画技法都结合了当代新的美术思想,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力,把中国现代艺术推向更广大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亢磊 《大观周刊》2013,(7):17-17
随着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与提高,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实用工艺雕塑艺术的品种越来越多,其外延的宽泛性和市场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这一现象对实用工艺雕塑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希望对现当代的实用工艺雕塑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艺术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有所不同,但是当我们去除繁杂的枝节后却发现,在接近人性的歌颂中却有着相似的和弦。然而在20世纪的意大利,有位画家的艺术精神气质却酷似中国的八大山人,人们将其戏称为“洋八大”,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形式的画家,在作品中渗透着相似的气质。在他们视野里的事物早已脱去尘俗的繁杂,变得朴素、纯净、本源而简约。他们对绘画的热爱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将绘画作为自己的信仰,虔诚地将每幅画当作他们一次庄严的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9.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是生存必然形态,但“生活”二字,对1996年的我们来说却有着别样的重压──这年7月1日,《生活》栏目开播了.当我们站在新一年的晨曦里,回首这份沉重时,发现在这沉重背后,有着缕缕悲哀.因为我们明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而生活造适之水终日东流,我们却要从中不断地抬出有价值的闪光的东西,这实在不是件易事.事实远不止这些,我们的记者队伍几乎fo%是新手,有的连编辑机都没摸过,还有一堆足以使人急白头发的事,硬件、软件、选题、包装……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在电视家园用精神建筑抵御废墟出现,从未在…  相似文献   

20.
本书作者是研究东方文化的著名学者,出版过《远东的绘画》、《龙的飞腾》、《日本的彩色版画》等多种专著。《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是他任哈佛大学教授期间的演讲汇集,1936年出版。这部著作以研究东方的造型艺术为主要内容,书中广泛地涉猎了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以艺术为研究对象,但没有一般地停留在艺术的表象上,而是把艺术的研究,与人的精神观念和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