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六逸(1898—1945)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新闻出版学家。长期以来,人们对他在新闻出版领域里的贡献一直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近年虽然渐有文章论及,但也是零章断笺,未窥全貌。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谢六逸先生有关新闻出版实践活动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报刊编辑思想略作探讨。谢六逸是一个对报刊编辑有着独特风格追求的新闻出版学家。他主编的《文学旬刊》、《立报》文艺副刊《言林》、《国民》周刊和《文讯》月刊等,在中国报刊史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刊物无疑是他…  相似文献   

2.
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素养思想,其实蕴含着媒介素养理念。新闻从业人员及普通民众新闻素养低下,信息批判能力的缺失,促使他提出了媒介素养理念,并把学校新闻学教学当成提高民众媒介素养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新闻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新闻教育机构,成立于一九二九年秋.第一任系主任是谢六逸.谢先生虽早在三十六年前离开人世,但他一生从事新闻、教育和文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永远值得后人敬仰的.谢六逸,一八九八年八月十二日生于贵阳.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贡生.他自幼好学,髫龄时,已能诗文成篇.稍长入贵阳模范中学,品学兼优,国文一科更是出类拔萃,为教师所青睐.高中毕业后,他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文科,专攻东洋文学史,造诣颇深.毕业后回国,在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一九二六  相似文献   

4.
今年9月27日,是谢六逸百年诞辰,《新闻大学》要为之刊载纪念文章,福申先生专函嘱我写一篇《谢六逸先生的最后岁月》。想到六逸先生为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替,鞠躬尽瘁,但他生前却被人们误解,死后很少为人们认识,犹如折戟沉沙,长期埋没。然而,复旦同人却对他念念不忘,如此深情,令人感动,于是欣然从命。  相似文献   

5.
苗阳 《新闻爱好者》2011,(10):120-121
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外交是社会的构成要件,也是新闻的来源。新闻来自社会,也会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社会产生影响。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社会观,既有西方新闻学思想的痕迹,也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雄燕 《新闻爱好者》2011,(20):120-121
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外交是社会的构成要件,也是新闻的来源。新闻来自社会,也会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社会产生影响。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社会观,既有西方新闻学思想的痕迹,也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8.
谢六逸先生出于对时代新闻乱象的忧思及对未来新闻业的良好愿景,首倡在国内大中小学开展新闻教育,希图通过新闻的普及和专业教育,通过大学新闻专业教育促进中小学新闻普及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新闻素养。  相似文献   

9.
谢六逸从大学、社会、学生三个角度阐述了兴办专业新闻教育的必要性.在办学实践中,他注重从业务素养和品德素养两方面培养学生,还支持他们进行学术研究.谢六逸的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报业现状具有极强的针时性,而且他在新闻教育事业上的成功为国内各大学新闻系提供了模本,他还启示后人要视野开阔、善于向国外学习.  相似文献   

10.
据行家说,谢六逸介绍和研究日本文学的成就,在周作人之上。还有专家说,他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始人。我这里要介绍的,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1922年春天,谢六逸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文学士,从东京回到上海,随即进入商务印书馆做了编辑。虽然这一年早些时候,他在《时事新报》的“学灯”副  相似文献   

11.
陈勇  刘祥平 《中国出版》2012,(12):39-40
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和报人谢六逸在报刊编辑领域建树颇丰,他的编辑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俗而不媚俗;二是"小中见大,短中见长";三是内容和形式"宜求其‘杂’"。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周,即1945年8月8日,当代作家谢六逸先生英年早逝,去世于山城贵阳,虚龄仅47岁。那时候交通阻塞,通讯落后,他逝世的不幸消息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才陆陆续续传到他分布全国各地的朋友耳中。1947年,在他逝世2周年的时候,在上海出版的《文讯》月刊第7卷第3期上,郑振铎、茅盾、徐调孚、顾仲彝、章  相似文献   

13.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就是拉稿不要怕碰钉子,暂时得自称为“百忍堂主”;所谓“狠”,就是在稿费上给以高报酬,算稿费时,不能小家子气;所谓“等”,有时编辑、记者索稿要到作家家中坐等,甚至住  相似文献   

14.
1926年初,神州女校因故停办之后,谢六逸受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在中国文学科讲授西方文学史和日本文学史。这个时期,谢六逸除了在暨南大学兼课之外,还出任中国公学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以在复旦大学的职责最重,投入的精力最多,其成就亦尤为卓著。  相似文献   

15.
陈江 《出版史料》2005,(2):97-100
笔者在去年秋天编完了编辑家谢六逸的长篇年谱,采用近似“长编”的格式,突出学术资料性,尽量把在寂寞、耐心、韧性中钩沉到的史料多加摘录,便于有心人采撷。本文便是《谢六逸年谱》的选刊。  相似文献   

16.
谢六逸的办学目标为"养成本国报馆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施教方针"则在灌输新闻学知识,使学生有正确的文艺观念及充分的新闻学技能,更使之富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各种知识,而有指导社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国内第一部媒介批评专、刘建明先生的《媒介批评通论》在缕述我国新闻批评发展史时,认为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新闻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但作为媒介批评活动的逻辑发展硕果的媒介批评学,只是到20世纪末才在华夏大地上抽出嫩芽,即直到1995年吴迪先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五期上发表《媒介批  相似文献   

18.
何莲 《编辑学刊》2013,(1):58-61
在当前的复合型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独立、自如地面对各种媒介和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新闻学教育家谢六逸就已经提出比较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这对于当下新旧媒体共存传媒环境下的公民基本素养构建有着卓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报章文学"指"以新闻现象为题材的散文.""社会、政治、经济……各种现象,经过新闻记者的搜集整理,写成记事,印在报纸上面,读者看过以后,发生精神作用.以新闻记者搜集材料起,至影响读者为止,名之曰新闻现象.""以新闻现象做题材的散文,可分为(一)评论的,(二)记叙的.报纸上的'社论'、'时论'、'来论'、'时评'等属于前者;新闻中的各种记事,如'电报'、'长篇通信'、'简短记事'等属于后者.后者较前者重要,为报纸的主要成分."报章文学的狭义的解释.应该是:以新闻现象做题材的记叙文,略称新闻文体(Journalese).""新闻文体与普通的记事文有何差别呢?第一,新闻文体须顾及新闻记者的立场,对于事实的记录,纯以'事实'为对象,不渗亲空想或偏  相似文献   

20.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有一个副刊《言林》,与《立报》同日创刊和终刊,由谢六逸主编。谢六逸是个副刊编辑名手。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登载曹聚仁的遗著《我与我的世界》中提及:“五四运动以后,副刊编辑名手,邵力子、孙伏园二先生而外,黎烈文、谢六逸二兄也为世人所推重,他们都是善于做拼盘的好厨子,富有战斗性,”在他的悉心努力下,《言林》在社会上享有卓著盛誉,颇为社会人士所赏识,所载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