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现代企业教育》2014,(17):12-17
<正>张文强:关于企业大学的话题,我们栏目之前已经用五期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期我们将延续前五期的话题,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策略。今天非常荣幸地请来了两位嘉宾跟我们一起交流,其中一位是我们的老朋友,《企业大学》杂志总编辑张善勇老师,另外一位是中国惠普大学(以下简称"惠普  相似文献   

2.
很高兴,本期到我们《对话》栏目来做客的嘉宾是一位男老师。英俊中透着儒雅的傅老师自己都很惊讶,怎么一转眼的工夫,已经在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校里当了十年的“教书匠”。他愿意把自己对人生、对职业的体验和感悟与所有青年朋友一起分享。让我们与他一样做一个“快乐的赶海人”吧!  相似文献   

3.
考试作文4题     
高考、中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怎样才能在考试中写出高分作文呢?本期我们请出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专家李白坚教授,一位是黄浦区的初中语文教研员陈兆施老师。两位老师的共同特点,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态势,从命题思路、阅卷标准等角度对如何写好考试作文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相信这些分析对于临考前的广大同学会有切实的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老师》作者陈桥驿先生,是浙江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终身教授,他在年届九旬时清晰地回忆了自己从私塾到大学的28位老师。细细品读《我的老师》,感受诸位老师对陈桥驿先生的言传身教,能让我们了解陈桥驿先生的学习史,窥见民国时期的教育史。首先,为陈桥驿先生的勤奋好学点赞。他的学习可以用"轻轻松松"形容,在上学期间经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但成绩却名列前茅.这并非说他是天才,  相似文献   

5.
童言·童画     
《学与玩》2023,(1):40-41
<正>在2022年第12期《学与玩》杂志中,我们看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勤砚和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萧鹏两位老师对学生作品的精彩点评。本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龙念南老师将继续为我们点评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6.
孝者许挺     
2010年10月13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中州大学退休老教授许挺。说他"特殊",是因为67岁的他带着92岁的老父亲以"周游列国"的方式宣讲孝道,这件事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说他是以  相似文献   

7.
王玉强 《山东教育》2000,(29):56-57
我们在今年 5月份的高三模拟考试中,命制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根据下列提供的两则材料作文。   ①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报道,说是老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在座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所有的小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圈 !”竟没有一个人将这个圆圈想像成苹果、太阳、烧饼或其他什么的。我们从孩子时起的思维趋同性和一致性,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是不是我们哪里出了毛病 ?  ②一位大学文学教授曾在他教的那个班里做过这样一件事:让全班近 40名学生说说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专题背景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  相似文献   

9.
专题背景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  相似文献   

10.
学术无国界     
主持人语本期“六朝研究”专栏,重点推出的是两篇译文,一是韩国辛圣坤教授的《韩国2002年至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是日本中村圭尔教授的《关于南朝贵族地缘性的考察———以对侨郡县的探讨为中心》。我在拜读这两篇译文时,想到了一些趣事与往事。先说趣事。2002年4月,在洛阳大学参加“第一届国际辞赋创研会”期间,一位研究韩中文学交流史的韩国教授,几次三番地向我道出他的困惑:中国有六大古都,以古都命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都是中国的著名学府,为什么洛阳大学不是?我听了真是大跌眼镜:怎么可以这…  相似文献   

11.
同居者     
像许多哲学系的学生一样,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迷上了马基雅维利。他用一个通宵读完了《君主论》。紧接着,又在两个月之内将那本书重读了两遍。他拜访了他的大学里两位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有名的教授。两位教授都瞧不起对方。其中一位教授在他面前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连外语都不懂”。而另一位教授在他面前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除了外语以外什么都不懂”。他们都怀疑对方作为马基雅维利研究者的“合法性”。可是,两位教授都肯定了马基雅维利的深邃以及这深邃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他们都向他推荐了那三种马基雅维利的传记。  相似文献   

12.
《广东第二课堂》2010,(1):36-37
本期故事嘉宾:王一梅 这一期的故事嘉宾闪亮登场啦!她就是著名的童话作家王一梅老师,她出版了图书八十多册,作品有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等,童话巢有《书本里的蚂蚁》  相似文献   

13.
作家演讲     
梅淼然的爸爸是省报文化记者,认识不少作家、艺术家、大学教授。萧老师给梅淼然的爸爸打电话,希望能凭借他的个人关系,请一位作家或者一位教授来我们班开个讲座。萧老师说,不好意思,没有报酬,但是,讲座完后,我会自己出钱请你们吃一顿饭,而且打车接嘉宾来打车送嘉宾回去,不知道可不  相似文献   

14.
本期“创刊20年”的分享嘉宾是金凤霞老师。她是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从上大学起到走上工作岗位,始终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形影相伴,阅读杂志已经成为她的“专业习惯”,并随时将杂志上的好创意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中。她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多读经典,让自己腹藏诗华;勤思考、多琢磨,磨出好课;多反思、手不懒,将经验落笔成文;重科学、不跑偏,做有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读完出自两位名师之手的文章,大家有什么感受呢?这两篇文章的风格截然不同。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类型,以小见大。我们描述一个人物时,不能面面俱到,把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一一写来。我们之所以想要写这个人,他肯定有特别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小处着笔,把最能突出他特点的故事写出来,忽略其他不那么重要的方面。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主要想讲述的是国文老师对自己写作的影响,因此他选取的素材是老师如何教我们欣赏课文,如何帮我们改作文,如何教我作文的技巧。这些素材都是通过作者沉浸在往事的点点滴滴中来写的,因此整篇文章都处于回忆的基调中。余秋雨先生的《老师》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则完全相反,它不是单单写一位老师,而是通过母校校庆,看到许多以前的老师,集中描写了几个自己熟悉的。(这段文字是节选的,因此只提到两个老师)先通过一个群体的展览式描写,再从不同角度突出不同老师的特征。这种写法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也使它较之其他写人文章,更有新意。《老师》在展示每个老师的特征时,总是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拿写杜老师为例,“有一位老教师在操场角上注视我好一会儿了,赶紧迎上去”,由此,引出杜老师,又...  相似文献   

16.
曾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一天,一位叫李培根的老师到我们班上了一节语文课,那天他讲的是《牛郎织女》,他那惟妙惟肖的讲述,入情入理的分析和那满脸的笑意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听过的最好的一节课,让我们记忆犹新。李老师的讲课也就成了我们从教20多年来效仿的榜样。我们常想:李老师只给我们上了一节课,  相似文献   

17.
文摘     
132004/12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权力配置与大学改革《财经》2004年第6期改革是艺术,是政治运作的艺术。政治,就是配置和重新配置权力的活动。在我们大学里面,今天能够推行这一改革方案的,政治上似乎惟一可行的力量,不论我们如何不愿意,依然是大学的行政力量。在过去若干年内,由于行政系统的主导地位,许多行政人员都获得了“大学教授”的头衔,表面上看,改革似乎增加了教授权力。可是,假如一位教授兼副校长要做“学问”,那么他其实是对“行政”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态度,他应当放弃学问而做好行政。也就是说,从统计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学习是为了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本期我们同韩素静、徐嘉青两位老师一起走进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从这部影片中去思考教育、品味人生。  相似文献   

19.
我在入大学前就读过陈垣老师的《史讳举例》等专著,用过《二十史朔闰表》。虽然对著者倾心向往,但一直没有瞻仰风采的机会。真没想到,当我升入大学二年级时,竟然有幸面受当时学术界号称二陈(另一是陈寅恪先生)之一的陈垣老师的教诲。那时,陈垣老师已年逾花甲,但依然精神矍铄。陈师学问的广博深厚,久为学术界所公认。但他不仅是位大学问家,更是一位大教育家。他以全国著名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之尊,仍然像普通教授一样,担任几门课程,达到现在一般教师满工作量的标准。他教学极其认真,一丝不苟,而且深谙教学方法。他教授时不像有些知名学者那样,天马  相似文献   

20.
体罚正误谈     
《教育艺术》2002年第3期毛志成教授《跪拜 ,我们将增长身高》一文 ,写的很好。文章开头有一段话 :“由于我功课好 ,尤其是背书能力、算术能力高于许多同学 ,他 (指老师 )用小藤棍敲我头、用戒尺打我手心的次数也就格外多些。有时我仅仅背错了书上的一句话 ,他却要发狠地体罚我。我恨过他 ,但我渐渐理解了他的善意和苦心。待到几十年后我做了中学教师、大学教授 ,我更体味了真正为人师者的情肠。扫墓时我为他 (老师 )下跪 ,跪得最久 ,心也最恭敬。”从本文作者“反右”时已是大学名师的经历看 ,他的老师“私塾”先生是旧中国时代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