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校园氛围、教育载体、学生管理、形象表现等。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学风问题,应大力推进和加强教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2.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建设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思想和舆论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问题,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展现什么样的风貌的问题。就培养人才而言,它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其实质就是教育、培养和引导高校师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优良学风是高校立校之本,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大一新生进入学校后是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不仅是对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人生定位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新生在树立好人生轨道的意义,确保学生能树立良好的人声理想和优良学风,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对学风建设以及个人成才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和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校发展,搞好学校稳定的重要保证。一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意义1.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树立与世界形势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2.加强学风建设,是学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自觉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在大学阶段,学习...  相似文献   

5.
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行为和作风。优良学风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加强学风建设既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形成共识抓思想,健全制度抓管理,营造氛围抓班风,依靠队伍抓落实,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对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生源途径多样及其他多种原因,整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学习兴趣、技术技能水平都亟待提高。高职烹饪教育应通过倡导工匠精神、践行依法治校、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学生管理等措施,以此培育和形成优良学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学风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优良学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陶冶情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将终生受益.新形势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优良学风建设,是学校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8.
论高师院校学生的学风建设田敏贤学风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所论“学生学风”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形成的精神状态和总体学习风貌,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气...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教学与管理》2012,(21):31-33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把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重心,优化学校校园文化环境,以树立学校师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而形成的符合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管理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否。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更新管理模式,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打造中等职业学校学风建设工作。通过强有利的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1.
学风建设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新生教育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全程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新生教育同样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起点,并且是优良学风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机。所以新生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创建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治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在学风建设中却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问题,因而应着重从提高认识、树立优良的教风、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方面来加强学风建设,确保学风建设持续、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良好学风的培养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推动,如何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大力推进学风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高校基层党委应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引领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学院、学校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学风建设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新生教育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全程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新生教育同样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起点,并且是优良学风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机.所以新生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办好教育的前提,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学习型班级是以开展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班级组织形式,强调班级是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设立。所以,创建学习型班级,必然会大大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进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紧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优良的学风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体现校风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可靠保证.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只有围绕学风建设,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活动中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创建优良学风,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到学校工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这一重要命题,从学风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基于学生评教的视角进行了相关调研,并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学风建设实践探索的相关建议,为高校形成优良的学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许意 《学周刊C版》2019,(22):18-18
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风班风带有强烈的倾向性、普遍性以及稳定性,其建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当前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原则入手,深入进行分析,明确其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优良学风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大类培养阶段对学生学业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但却缺乏体系成熟、纵深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使得大类培养阶段学风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相较于专业教育,大类培养阶段学风建设受多主体、学业多阶段、多种适应性因素等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三全育人”为指引开展大类培养阶段学风建设:在育人主体上统筹师生及校内外资源,做好角色协同;在时间维度上构建覆盖全过程的学风建设闭环体系;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等多管齐下,形成育人合力。数据对比显示大类培养阶段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生混而不学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根源来自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影响.学校应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等促进学校优良学风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