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生活在上海的都市作家王安忆有着浓郁的乡村情结,始终对乡村保持着高度热情,时常回望乡村,眷顾乡村,进行乡村书写.她不仅对"伤痕"进行了描述及批判,还着力于温情礼赞及精神家园的构建,表现乡村真实生存状态,从这些写作中透示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意蕴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用叙述学理论方法,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途经等角度分析王安忆乡村书写中叙述方式的选择与变化过程,王安忆乡村书写的叙述革新、变化追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始终将视线定格在上海这个魅力非凡的城市,并因为书写上海的独特角度备受关注。在她的“上海往事”系列中,《长恨歌》、《妹头》和《富萍》是三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也是对上海的书写相当成功的作品,并且这三部作品可以见证作家书写上海决心的逐渐坚定和逐渐游刃有余的过程。王安忆以自己对上海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将以女性为主角的琐细的上海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上海印象、上海的女人、上海的男人以及王安忆的上海与张爱玲的上海的比较几个方面把握王安忆笔下独特的上海面貌,提取她的作品中的上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乡村小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80年代更多地表现为对乡村文化的批判;90年代明显多了一份面对乡村的温暖情怀,作者发现了那些被粗砺、困顿的现实生活所遮蔽的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到了新世纪,王安忆的乡村叙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她用诗意的笔调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压力下的裂变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乡村小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80年代更多地表现为对乡村文化的批判;90年代明显多了一份面对乡村的温暖情怀,作者发现了那些被粗砺、困顿的现实生活所遮蔽的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到了新世纪,王安忆的乡村叙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她用诗意的笔调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压力下的裂变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9.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10.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命运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同时,西方美学的悲剧理念也充分具体地表现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12.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萧红,创作伊始就回避了令她一生颠沛流离的爱情婚姻题材,而把笔触伸向底层劳动人民和残酷现实的苦难,带着北方农民的粗悍和塞外荒原的泥土气息,向"五四"以来鲁迅倡导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现实主义靠拢,自觉地承担起鲁迅的改造民族灵魂的重担.萧红选择的正是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时代需要并渗进了"改造民族灵魂"创作情怀的题材,故乡的情绪记忆、"梦回呼兰河"的家园意识和"改造民族灵魂"的创作思想,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得到完满的交融和统一,使其创作焕发出绚丽光彩,使其思想艺术达至高峰.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学者Ruth Hayhoe(中文名许美德)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和比较教育学家,30年来,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上,从文化和比较的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作了清晰而有价值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她始终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学和教育家介绍给全世界,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介绍给全世界,并希望中国的大学在未来能立足于儒家文明,努力为世界贡献出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后宫视域的引入,对还原左思兄妹的生平和他们所处的人际网络颇有裨益,也有助于对其文学书写内涵的理解。就左棻而言,后宫中应诏作文的创作情境,使其文学书写往往带有为文造情之弊。但宫廷生活也为她提供了游心艺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接触流行文化风尚的机会,她作品的题材、构思及美学风貌均与士林趋同,达致了"预流"之境。就左思而言,《三都赋》体现了外戚人际网络对其文学书写的助益,而《悼离赠妹二首》与《娇女诗》则反映了身为外戚的他对女性才德观的独特思考,可以窥见其心态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黑妮这个人物形象入笔,通过分析丁玲创作道路上的两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试图揭示丁玲发生转变的内因和实际转变的结果。由于湖湘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交互作用,丁玲的思想和人格始终处于矛盾的、二元的、分裂的状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也存在向集体主义价值观转变和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转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而作者所获得的全部赞誉和非议,都和她"转变"的未完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金曾豪乡村题材的少年小说总体审美风格宁静平和,温情含蓄。着力刻画诗意人格与诗意自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美学意义。作品内容有对故园家乡的挚爱,对朴素生命的礼赞,对世道人心的独特解读。承续着多情重义、温柔敦厚的民族精神传统。借助作品,作家完成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坛中,铁凝以其不断追求超越的积极创作姿态而颇受瞩目,《大浴女》是她执着追求、实现超越的一部佳作。在这部作品中,铁凝借鉴西方现代性叙事手法,巧妙运用叙事情境,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对人物纠葛的理想化处理体现了铁凝的浪漫主义美学追求,标志着她的创作业已维系于一种更为博大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8.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上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细腻的生活触觉,写出了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词作,抒发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愁情。她的一生坎坷跌宕,堪称为"愁"的化身。而在这位登峰造极的言愁高手的笔下,有迤俪清新的少女闲适之愁,有闲适慵懒的相思之愁,更有思乡忧国的切肤之愁。李清照更以自己独立的女性人格矗立于封建的男权统治之下,用笔下的愁情抒写爱情之痛、家国之痛、女权抗争之痛。  相似文献   

20.
“为着生活而写作”,成为苏青这位都市职业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言说姿态与表现方式,并以此区别于“五四”以后任何一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理念。她的散文创作从文学的神圣崇高中剥离出来,写人类普遍意义的日常情境与世俗生活,反映出她在尘俗生活中寻找情趣的市民文化的品格。苏青散文中“性别意识”来得特别鲜明,但她又能直面女性的性格弱点,撕毁女性的假面具,并且发出独到的批判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