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主要是指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一种思想,它特别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思想产生和发展是当代体育教学指导思  相似文献   

2.
浅议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总结了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建议,力求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零课时体育教学实验进行研究,分别从零课时体育教学设计的自身优势、学生身体素质、学生自我能力方面进行讨论,以判定零课时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认为,零课时体育教学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有效补充。零课时体育教学设计较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从教学效果维度分析,零课时体育教学设计较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此外,零课时体育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零课时体育教学应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4.
怎样让体育教学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是通过学生外在的体育活动,发挥内在的主动性,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如何使体育教学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文章从二者的概念、关系及快乐体育与情感教学,快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传统现代体育教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从局部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功能,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多种心理品质的培养;现代体育教学从多角度开发体育教学功能,以学为主,实行民主教学,不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一般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目标,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既有利于高职学生尽快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体育教学中和谐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和谐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竞争进取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建议应该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立场,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世界观五育并行的教育方针,主张学校体育要以学生健康为目的,反对选手制;主张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蔡元培的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体育教育改革与塑造学生的体质和精神面貌,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快乐体育在中小学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联系实际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游戏法、竞赛法、舞蹈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野外体育活动.本文从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实施快乐体育需注意的问题. 一、快乐体育的兴起与内涵 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体差异,"灌输式"、 "强迫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思潮。是受当代终身教育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的体育思想。大学体育教育对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学体育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国情和学生发展,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结合终身体育思想和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找到能使学生终身锻炼的教学方式和同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首都体育学院2001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和专科的1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操课程的改革实验为方法,探讨了在现有的教学课时数条件下,激发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体操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等方法,对采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和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快乐体育"这种新型授教方法,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以他们在课堂中的情绪感知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快乐体育"这一授教方式,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同学们在体育课上的主动性,告别了以往体育课上懒散、不和谐的状态。然而,令我们深思的是,在我们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到底应该怎样来落实"快乐体育"的授教模式呢?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是新时期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教学能够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激发和培养我国中学生创新思维可通过利用和创制体育教学器材、更新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发展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深入研究中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以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快乐体育在中学篮球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体育教学是指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内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中学篮球课中开展快乐体育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篮球兴趣有着现实的意义。要确保快乐体育在篮球课中的正常开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把握:1)改变篮球软硬件设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2)变教为导,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3)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4)营造人文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品质;5)改变考核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了探索当代中国体育魅力的文化内涵、特性及其对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金”、“木”、“水”、“火”、“土”文化特性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体育文化的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魅力的内涵特性,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构想。研究结论,认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在中国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建设,以体育文化引领解决体育发展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中国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条件。研究价值,认为在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强调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人文精神塑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向正确方向发展,以高度的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体育强国梦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剑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9(2):110-111,115
快乐体育基于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的将快乐体育融人到体育教学中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快乐体育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提高运动员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新媒体时代特征为切入点导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习与课外锻炼进行辅导,引导学生领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文章通过实验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考核情况做出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旨在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爱学习、想学习。本文便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探讨开放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构建主义为视角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实质进行归纳与梳理,挖掘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造新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从学生的情感层面入手,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接受体育教学内容,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