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元花 《山东教育》2014,(11):41-41
1.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数学好玩”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存思考中实践,尽力向孩子们展示数学好玩的一面,提升孩子们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如,“平移与旋转”时,我顺手拿了身边的信纸,为学生们展示了数学好玩的一面:一张长方形纸,让折痕平行对折多次,再在上面抠一个洞,无论折多少次,得到的洞都是平移关系的;同样一张长方形纸,让折痕相交于一点地对折无数次,再在上面抠一个洞,无论折多少次,得到的洞都是旋转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纪青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2):120-121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 .传统概念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讲授数学概念的明确规定性、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思维呈依赖性 .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素质观下 ,我们提倡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 ,“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 ,让教师在帮助学生同化或顺应概念的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 .1 鼓励猜想 ,引入概…  相似文献   

3.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下面以教学《圆的周长》为例,浅谈自己实践的体会。一、课始运用猜想引课题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正方形与圆各一个,请学生观察、比较后猜想:它们的周长哪一个大一些﹖学生有猜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大的,也有猜圆的周长比较大的,还有猜两个一样大的。教师及时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验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学…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73页练习七的第5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分别数一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填在表里。对折次数123平均分成的份数2你能发现什么?对于这道题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猜一猜每次对折后平均分成的份数,当猜测对折3次平均分成的份数时,学生有的说6份,有的说8份,到底是几份?学生提出动手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得出8份后,学生明白了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后要进行验证。教师再让学生猜对折4次、5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并验证。此时,很多学生发现:每增加对折一次,平均分成的份数是前一次的2倍。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里的道理,因为…  相似文献   

5.
自主探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 ,形成主体意识 ,发展创造性思维 ,养成创造性人格。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的活动 ,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让学生猜一猜牛顿说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作不出伟大的发明。”猜想是直觉思维的一种形式 ,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猜想引进课堂 ,并且积极创设猜想情境 ,给学…  相似文献   

6.
一、认识直角、平角、周角。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沿着长边对折,再沿着宽边对折,并用笔将折痕涂色。学生折后,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 2.教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折出的角,让学生认识所折的角刚好是90°。 教师指出:我们把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你的周围有哪些角是直角。 4.让学生把所折成直角的纸打开一半,并观察形成的一个新角,然后思考:它的两边成一条什么线?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什么?能说说直角和平角的关系吗? 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创设类比-猜想-论证情境,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启发诱导一题多解,运用归纳-猜想-论证思考方法,以及运用类比、特殊化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的标准之一是看能否为学生提供猜想、探索、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如例题和习题等),创设有利于学生猜想和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目前课堂教学或多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具准备:三角尺、小方块、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等。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师:小朋友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校园,愿意吗?请看(课件播放图片)。师:用数学的眼光欣赏,发现其中有许多图形朋友,认识的  相似文献   

10.
1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互动的教学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柱侧面展开图"时,教师手拿一张矩形纸说:“人会站,一张纸也会站,哪位同学能让这张纸站起来?”学生纷纷拿出一张纸做实验,横着站、竖着站都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1.
波利亚说“: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被证实.”数学猜想是数学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指根据某些已知事实材料和数学知识,通过思维的能动作用,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猜测性推断.数学猜想或问题的提出,有时比问题的解决更有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猜想,让猜想在数学教学中飞扬.一、提问——诱发猜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例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前,教师可以将命题转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他们动手画四边形并猜想结果.很快便有学生指出答案是平行四边形,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是矩形、菱形或者是正方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验证并顺势设问“:会是梯形吗?”学生在验证中获得了对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进一步认识.二、操作——验证猜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操作.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猜想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猜想的依据,探索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检验猜...  相似文献   

12.
学生初步认识1/4后,教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你能折出它的1/4吗?有哪几种折法? 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投入,很快想出下面几种折法:  相似文献   

13.
谢君 《教师》2012,(20):81-81
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不少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很吃力,提不起兴趣,进而产生“怕学”“厌学”情绪。如何能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索,以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下面以教学<圆的周长>为例,浅谈自己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将一张两面颜色不同的正方形的纸对折成长方形,再对折成小正方形,然后打开。
  将纸的上下两条边分别向里对齐中间的横向折痕折,再将折出的长方形纸的左右两条短边分别向后对齐中间的竖向折痕折。  相似文献   

17.
1引言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认为“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获取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及研究活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课程中创设数学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实验中,发现数学的美、理解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的睿智,最终学会运用数学,以此既能让学生学得数学相关的知识,又能培养探索能力,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一、复习引人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用纸折出一个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这个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检查) 引导学生沿折痕再折,每折一次就用三角板比一比,看得到的是不是直角。(顺折三次,得到四个直角) 师;我们折出的这个图形是常见的什么图形? 生:(异口同声) 长方形。【评】新课引入方法新颖,既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又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我们摒弃了“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并理智地加注了“价值引领”。那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到底该引领什么呢?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体现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教师牵着走,也不是教师预设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自由、主动地走,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留足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出大小不同的几个长方形(其中有两三个…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纸张”这个词时,她先让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纸的用途.一开始小朋友们都踊跃举手.举出了“写信”、“做练习”、“印书”、“印报”、“画画”、“包东西”等纸的最普通的用途,以后举手的人数就大大减少了.直到一位小朋友说:“我能用纸折飞机”,教师马上表扬这位孩子能想开去.于是又有几位同学补充了“折灯笼”、“折小船”、“折青蛙”等许多类似的用途.“看谁能象刚才那位能想开去的小朋友一样,再想开去,说出别人还没有说出来的用途?”教师激励着孩子们.接着又有同学提出“纸箱”、“信封”、“香烟盒”也是纸做的.怀念哀悼死人的“花圈”也是纸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