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报道很多都只停留在"说清楚"的层面上,离"说精彩"有较大的差距。人物报道之所以不精彩,很大程度是因为"故事性"不足导致可看性差。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总结人物故事挖掘与表现的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即前期对人物的了解要全面透彻,采访提问问题要有的放矢多多益善,叙事要言之有物曲折跌宕。简单地说就是前期了解要"全"、"透",提问问题要"准"、"多",叙事要"实"、"曲"。  相似文献   

2.
黄贵 《东南传播》2014,(1):125-128
人物报道很多都只停留在“说清楚”的层面上,离“说精彩”有较大的差距.人物报道之所以不精彩,很大程度是因为“故事性”不足导致可看性差.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总结人物故事挖掘与表现的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即前期对人物的了解要全面透彻,采访提问问题要有的放矢多多益善,叙事要言之有物曲折跌宕.简单地说就是前期了解要“全”、“透”,提问问题要“准”、“多”,叙事要“实”、“曲”.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传播学者威廉·大卫、斯隆在其著作《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更离不开人物报道。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报国际足球采编人员,笔者对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尤其是欧洲足球联赛的人物报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4.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一些“纪实性”,“报道性”的电视剧,由“本人出演”的方式最不可取。这里有艺术技能问题,更主要是戏中人和看戏人的心理作用问题。凡是戏剧冲突中的人,不管是主角配角,英模人物,普通人物,还是被批判的人物,都会处在十分难堪的境地。尤其是英雄人物和反面人  相似文献   

6.
一些媒体在报道正面典型时,习惯于拔高人物。其弊端不仅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而且使被报道者承受了很多难以言说的心理压力。《南方周末》在3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一位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救助者陈思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顿。陈思就是这种典型报道的受害者之一。2003年10月,他救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短短十多天,他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赞赏的眼光外,陈思没想到随之而来的麻烦。邻居误解他上大桥是为了出名,一些人质疑媒体:“报道说陈思救了26个人,大桥上真有那么多人要寻死吗?我从桥上来回也有不少次数了,可我怎么就一次没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物消息越来越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青睐。人物消息报道的对象是以人及以人做的事为主。那么,写作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物的职业(务)、单位、年龄、政治面目、称号,以及身高、相貌等等。这些,我们称它作“背景材料”。写好一篇人物消息,诸如深入的采访、结构的安排、角度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固然重要,但人物“背景材料”的运用也不可忽视。运用得好,对于深化主题、不落俗套、真实自然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从结构上说,人物消息同其它消息一样,有导语、主体及结尾(尽管许多消息没有明显的结尾部分)。目前,见于报端的人物消息往往习惯将人物  相似文献   

8.
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发表以后,许多读者和新闻界的朋友来信,热情地给以鼓励,同时希望我们联系过去写焦裕禄、吴吉昌等先进人物,谈谈采写这类人物通讯的体会。体会不能说没有,但想来想去总觉得大多是些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新意。况且这几篇人物通讯都是集体写的,我个人的体会更有限。既然大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那就姑妄言之,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被报道的改革人物常常会引起争议?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社会的原因和改革人物自身的缺点等等,然而,面对改革开放新的形势,新闻界对改革人物的报道,也确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始料未及的失误,不仅会给改革者带来压力,也困扰着新闻工作者。新闻界对改革人物报道的失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中的做假现象,二是囿于旧的框框。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的报刊介绍多侧面报道,我认为这种报道形式好。本人多年来为报刊、电台写第,一般来说,稿子是反映单方面情况的,即抓住某个单位的某个方面进行重点报道,写人物的通讯也只写其优点。这样报道就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是失实的失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总有优缺点,一篇文章中全部介绍人物的优点,读者会问:难道他(她)没有缺点吗?又如,要报道某单位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好成绩,熟悉情况的人可能会说,该单位在某某方面还存在着毛病。多侧面报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报道优  相似文献   

11.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列宁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而准确的,对事实的解释必须是实质性的,必须与事实的客观位置和内在含义相一致,不可将主观意图强加给事实。 录音报道是广播中的新闻作品,上述关于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一系列要求,它都应该完全遵守。 与文字报道相比,录音报道的明显特点是有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这样,音响和人物谈话录音的真实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颖 《新闻窗》2008,(1):115-116
过去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选材单一,人物性格表现单面,叙事结构呆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事业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闻改革顺应时代的需求,大胆创新,新闻通讯人物对象的选取日益多样化,真实人性开始回归,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使人物通讯报道走向真实和更具亲和力,凸现出时代的特色。但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理想化、片面化、格式化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报道观念,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创新报道方法等方面加强改进,使新闻传播中的通讯人物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不如成就报道好写”,这是对成就报道的一种错误认识。说成就报道好写,无非是说成就报道是说好话唱赞歌,人见人爱,又合时宜,好话谁不爱听? 成就报道果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吗?不。下面想就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消息(不包括述评)中的议论,就是记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所用的“记者”均指广义的记者,即报道新闻的人)对报道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评论,指明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表明记者的观点、态度和见解。记者的议论,可以自己出面直说,也可以自己不出面,而借助别的方式。本文就来对消息中的议论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5.
柴解跃 《中国广播》2004,(11):55-56
人物语言在录音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人物语言的录音是否清晰、典型、准确,是录音报道成败关键的一环。本文就人物语言录音运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以引起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了的语言俄罗斯作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我们的感情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概念所引起的。”这位作家谈的是文艺创作,但是对我们新闻人物的写作,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记者笔下的人物应当是“活的”,“生动的形象”。一篇人物报道,只有记者笼统的叙述、介绍,或者只有“我说”、“你说”、“他说”之类,这样的写法,人物是活不起来的。文稿里根本没有形象,“生动的形象”更是无从谈起了。而采用了体态语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笔下的人物手托  相似文献   

18.
在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时加强人物报道,有利于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平凡英雄,而传播力会对人物报道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人物报道传播力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探究过程中先分析了人物报道、传播力的概念,之后分析了新时代人物报道的特点与提升人物报道传播力的策略。在分析后发现,人物报道具有典型人物平民化、报道内容新闻化、传受点评互动化等特点,若想提升人物报道的传播力,就需要精选身边普通人、着眼生活普通事、引用性格鲜明语言并灵活应用各种媒体手段,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物报道,充分展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相似文献   

19.
在军事题材的"软新闻"报道方面,故事化新闻被证明是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对外报道形式,也为改进发展军事外宣事业提供了借鉴。本文试以国庆六十周年阅兵报道中的故事化新闻作品为例,研究分析这一报道形式在军事人物报道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德国华人记者张丹红“因言获罪“,被德国之声停止了工作,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职务。事件被报道后,引起国际新闻界的普遍关注。根据德国之声的解释,张丹红“获罪“的原因是“她的一些表述和德国之声所秉承的主导理念不相符合“。张丹红究竟都说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