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是康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几经波折与流变,这种山水情结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与日常生活。评判这种传统文化的优劣,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当下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审视其地方文化的极积因素。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山水审美非常注重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讲求清雅素朴而自然天成。其山水审美的内在功能是排解世俗烦恼,修养自身精粹;外在功能是有利于社会生产,改善生存环境,显扬管理政绩。其审美的社会功用和文化底蕴,对当代来说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人所共知的诗仙、酒仙,李白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主要是在精神上,将饮酒提高到了一个哲理的层次,形成了心系忧愤、把酒长志,心存魏阙、以酒解忧,心念同道、以酒交朋,心慕贤圣、把酒问天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神话情结,主要体现于神话创世说对李白“气一元论”世界观即天道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神话想象的思维对李白诗歌构思直接沟通,神话的演变直接铸就了李白仙风道骨的诗品和人品。即使如此,李白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虽然天马行空,“飘然思不群”,但还是没有离开现实的土地,对某些局限性比较明显的神话、故事、传说表示了大胆的怀疑、责问、否定和改造,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古今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成就,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其笔下之“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  相似文献   

6.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这一描写黄河的诗句,不但写出了黄河一泻万里的气势,写出了黄河横空出世、落天走海的神态,更是抒发了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胸襟、写出了黄河之魂、民族之魂。现存的李白诗中,咏及黄河流域山水田园的有100首左右。他这种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及对黄河儿女的感情之深是无与伦比的。李白自青年时代仗剑辞乡出蜀之后,大半生几乎都处在漫游的生涯中。而他所漫游的几乎一半时间和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足迹遍及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黄河流经之处,都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李白出…  相似文献   

7.
古今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成就,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其笔下之“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  相似文献   

8.
自古诗人爱月亮,李白更是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综观李白现存的1044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月下独酌》《静夜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初月》《古朗月行》《关山月》《把酒问月》《雨后问月》,等等。  相似文献   

9.
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浓重的胶东故土情结。它基于齐鲁儒道互补的文化,使得胶东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与变化、乡村与城市、现状与未来,成为张炜目光的焦点,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根意识。这种意识从张炜对方言写作的青睐、对胶东文化的热情中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山水是古代诗人的生命绿色;山水以母亲般的怀抱,为古代诗人的本性复归提供了最安适的栖居之地。李白是一个把山水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融合到极致的诗人。他将盛唐精神贯注于山水,创造性、个性化地刻画山水,扩大与丰富了山水意象,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走着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中国画的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文化品格和中国山水画的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阐明对中国画山水情结的直观、全面的认知,从而引出当代艺术家们要勇于穿越古垒、勇于开拓创新,为中国山水画注入新的生命活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只有创新才能重铸中国山水画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2.
“月”与中国文人有不解之缘,而尤为李白所独钟。据查,在李白现存的一千余首诗中,涉及咏月诗就有三百八十二首,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八,“月”在太白心中位置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将李白的咏月诗拿来做一统计,属于李白的独特的“这一个”“月”的真是丰富多彩,目不暇接。如把月比作天镜、飞镜、明  相似文献   

13.
徐祯卿的山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祯卿是明代坛重要的代表作家,一生坎坷流离、境遇凄苦,却始终未放弃对生命的热望执,究其原因,是他能在山水泠然的怀归中暂时缓解失意苦闷的情绪,在山林野趣的放歌中消融自我对仕途功名的绝望。本以徐祯卿的诗创作为本依据,结合明中叶社会化转型的独特历史背景与特定的地域特点,从中国思想史流变的角度阐释徐祯卿在山水自然之间寻求心理慰藉与平衡的心路历程。从中窥见社会化转型期相当一部分士人在新旧两种力量冲突之间寻求精神支点的企图。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九日山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了古代山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原有“出世”、“入世”亦即亦离又相得益彰之妙趣,而山水文化则是二者交汇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中的帝都情结,发现儒家所倡导的力行兼济的生命取向,应是李白人格结构的核心与支撑点。功成身退是李白理想的人生模式,功成是身退的前提与条件,对李白而言,只要匡君济世的既定目标没有实现,逍遥隐退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他唯一的追求和最后的选择。帝都长安不是李白人生的乐园,却是他梦中的热土。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李白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失败者,然而他的执着、热情、等人格因素所具有的超越功利的审美价值,使他拥有了永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结,这位诗仙对月亮的情有独钟,缘于他特殊的经历、理想的幻灭以及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地域等原因,道教与盛唐文学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盛唐文学的杰出代表,李白自然也和道教结下不解之缘。道教思想不但给李白带来飘逸浪漫的诗风,而且在人格、仕途、生活、创作等方面对李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与宁远九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崇尚舜帝,登临九疑,表现了积极入世.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态;九疑山也是仙真羽客蜕形之地,故李白来此地求仙炼丹,追求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从山术阻隔诗的形成、在《诗经》中的表现以及作为补偿机制出现的登高、舟船意象等方面探讨《诗经》山水阻隔诗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山水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在唐人的意识里,更是有着极其深远的人文意蕴。它不仅寄托了唐人的理想,塑造了他们的性格,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