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树人  李广  钟春丽 《武当》2014,(11):12-14
41、“一”,反背式(马步分掌) 同第23式,文字从略。(如图141、142、143)42、“动”,栽桩式(马步栽拳)释名:栽者,沉下义;桩者,立定势。栽桩者,下沉而立定也。承上式,双掌上捧,提左脚朝体右侧落跳步,右脚随即右开呈马步;然后双掌变拳自两耳侧反转外旋,使拳面朝下,分别沉栽于体前体后。左拳在腹前,拳眼向后;右拳在命门后,拳眼向前。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3.
康小亮 《武当》2010,(5):19-19
陈式太极拳老架有七种套路。即陈式拳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路(长拳一百单八势),共五十七式。二套共二十七式,三套(大四套锤)二十四式,四套红拳(小四套锤)二十三式,五套二十九式。  相似文献   

4.
凌召 《武当》2023,(1):51-55
<正>(接上期)第十一式原谱(图42)【练法】1.承接上势。两手将四指屈置掌心,拇指压于食中二指,握成极松之拳。乃运用臂肘之力,将拳向上提起,置于小腹之前肚脐的两侧,肘微屈,虎口斜对,拳面向下,拳心向里,拳距腹一寸许。(图43)2.略事停顿,即将两手之四指,徐徐紧握,以至极度,而两拇指则用力上翘,愈高愈妙。两臂虽不做有形之动作,但气力却须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钧重物之状。(图44)  相似文献   

5.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6.
车星辰 《精武》2009,(8):56-57
合一通背拳,又称通背二十四势,由清末直隶静海(现天津静海)独流武术大师刘玉春传出(同时传艺者还有刘玉春的师弟任向荣),现主要流行于沧州、静海、杭州、上海、天津等地。此拳在甘肃兰州也有秘密传承,由刘玉春大师亲传弟子郭长生(有“郭燕子”之誉)之徒张群炎传人兰州。兰州所传合一通背拳,与现流传于沧州的合一通背拳风格完全一致,演练时步快势活,武美雄峻,蓄发分明,开合有致,发力通透,劲健淋漓,藏头缩颈,  相似文献   

7.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最简健身太极拳,也称为四式健身太极拳。全套除起收势外仅有右揽雀尾、转体抱球、左揽雀尾、十字手四个动作。它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它包括了太极拳的“绷、捋、挤、按”四种技法,可谓是大极拳的总手套路。它仍不失太极拳所具备的风格、特点和作用,却练法简便,极易掌握,最适合于初学者练习。经常练习此拳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人的运动,练法简单,技法全面,易学易会,持之以恒,对增强体质,配合医护治疗各种疾病,效果尤佳。现将其练法介绍如下:第一式:起势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  相似文献   

9.
孙德兴 《精武》2008,(11):15-15
山西车氏形意拳术,传自车毅斋先生。车毅斋(1833~1914年),名永宏,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氏,师承清末武林之魁、形意拳名家、河北深县李洛能(字飞羽),并兼得戴家秘传。车毅斋先生精研拳理,精炼拳技,形成了其形意拳的独特风格和气魄,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先生也因此成为形意拳的一代宗师,无人能敌,故人称“神拳”车毅斋。车先生也因此被清王朝授予武官四品官带,其拳技深奥、神妙莫测,拳势古朴文雅、  相似文献   

10.
车星辰  杨树藩 《武当》2005,(6):27-29
"练势行拳"是九宫八卦拳的核心功夫、本源之所在。此功其实就是走圈转掌的功夫,也叫"盘技"。与别派八卦掌不同的是,本门的转掌功只有"青龙探爪"和"二龙盘飞"两势,并且招式极少,显得较为质朴简洁,但内蕴丰富,变化万千,涵盖本门拳技之精华。另外,九宫八卦拳在起势收势与变掌换势时,都从中宫开始,在实践技击时也不离中宫之变化,充分体现了"土生万物"、拳理通于易理的道家拳术特色。一、青龙探爪此式为九宫八卦拳诸功之母,九宫八卦拳的各种拳功兵刃,都是通过练习此式而提高的,习者万勿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13.
马雷石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9,(6):34-36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14.
番子拳概说     
番子拳概说赵国庆(武汉体育学院)1番子拳的源流番子拳的起源众说纷坛,首见于史料的是明朝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该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  相似文献   

15.
曲梁 《中华武术》2005,(9):29-31
武派太极拳为清直隶广平府(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武禹襄(1812~1880)所创。写下了《十三势行动心解》《四字密诀》等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经典拳论。  相似文献   

16.
吴宪民 《精武》2005,(12):25-25
戴先师之五行拳,以豫脉四把捶艺为宗,虽尝效法于李政,而能由繁趋简变化自成一体,虽刚猛不如中州浑厚,而松柔实过之。窃意二家宗派,当调停相济,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势本相因而理无偏胜,要而论之,若中五拳大法之精良者,能通其一,即为绝学。五拳兼通,必天下至聪明之人乃能治之。五拳趋时取巧变化不可胜数,奇正相成,俯拾即是。而其运用之难亦在因人变化,技必因之不拘成格而滥觞。  相似文献   

17.
演练周利霞第四段1.转身撩拳(鹞子翻身)(1)接上势,上体向左拧转,右脚尖内扣;同时右臂内旋屈肘,右拳经左臂内侧向右下方撩出,高与髋平,拳心朝后;随之左臂屈肘左拳左摆,经右拳外侧至左肩前,拳略高于肩,拳心朝后;目视右拳(图1、附图1)。 (2)重心移至右腿,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左转;左脚随之后撤半步成了步;同时右臂外旋右拳经下向前撩拳,拳心朝上,高与腹平;随之左臂屈臂左拳落收于脐部左侧,拳心朝上;目视前方(图2)。 [要点] 转身和撩拳要同时完成。2.跟步左崩拳 接上势,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跟进半步成顺…  相似文献   

18.
张凯 《精武》2003,(1):40-41
1.预备式 甲(着白衣者)右乙(着黑衣者)左,相对而立,抱拳拱手,以示礼让,目视对方(图1)。2.冲天炮 甲上右步,用右拳冲打乙头部,左拳置于左肋间,拳心  相似文献   

19.
曹树人  李广  钟春丽 《武当》2014,(9):12-15
(接上期)21、“猱”,磨盘式(弓步拐肘)释名:磨者,取其圆转聚合义,喻劲法;盘者,取其平衡分散义,喻内意。聚合者本体自性,分散者随意应之也。承前式,提右脚向前(西)震脚下落的同时提左脚,右手变拳向左下复朝上向右画一圆形,随震足而反背下砸,左脚前落进身呈左弓步。左手呈拳自左向前横贯,大臂平肩,小臂直立于身体中线,拳面向上,高与鼻平。与此同时,右拳后摆至右腿上方,拳心向前,目视左手前方平远处。  相似文献   

20.
张宗球  马琳璋 《武当》2011,(4):23-24
踩步腰闪把是心意六合拳艺的核心功夫,心意拳的其它势子和手法,均由此演变而来。心意拳要求以简御繁,拳艺妙道存于此。此势也是锻炼而以致用的捷径。学拳者如果能够在此把上多下功夫,就可以奠定心意六合拳的功夫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