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奕唯 《考试周刊》2014,(15):183-184
大班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各方面能力趋于成熟,探索欲和求知欲逐步增强。因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十分感兴趣,所以单一、枯燥的学习会让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创设真实、动态的情境则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增长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让活动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
社会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培养目标和建议,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社会活动的组织策略可以包括:环境暗示,潜移默化对幼儿进行教育;问题探讨,启发幼儿交流分享社会知识和经验;模拟扮演,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到真实的生活中实践,帮助幼儿体验内化知识技能;动态评价,对幼儿进行社会行为判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读经"的目的,不是变成古人的精神奴隶,而是努力发掘古老经典的当代价值,努力将其整合为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部分。以《诗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之一时,可以视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专业兴趣、所处地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读经"方式,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将《诗经》产生的时代,以诗、乐、舞三者合一的整体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今天的《诗经》教育,也大可突破文字的局限,借助以《诗经》为题材的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甚至是诗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多元、立体地感受《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人们接受有关《诗经》的教育并积累日益丰富的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之后,完全有可能将《诗经》内化为自身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到这个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学校活动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单调乏味的活动内容、机械操作的活动模式、蜻蜓点水的活动评价,使学校的传统活动渐渐失掉了应有的魅力。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核",关注课程建设的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让传统活动经历课程化的打造,从活动走向课程,是其焕发生机活力的有效途径,亦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的又一路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活动化教学已经走进了数学课堂.教师应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设计有效的活动,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文章就活动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积极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持久、深入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几位教师执教同一内容--大班社会活动"好娃娃"为例,用案例分析形式阐述了当前社会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主题的生成 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九成以上不爱参加运动.他们不爱玩,不会玩,更谈不上创造性地玩,超重、肥胖、近视等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9.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戴明环”,是一个由四个步骤(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组成的不断重复循环前进的环,并且在循环中不断提高质量水平。最近,在大班社会活动《许愿树》的反复研讨中,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有效性同样需要“戴明环”式管理。  相似文献   

10.
儿童社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生活性、复杂性、情境性,一直是儿童教育中的难题,因而努力借鉴、探索有益经验便成为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内容分析和实践经验反思基础上,发现比比和朋友项目作为一项社会教育活动对儿童社会活动内容选择具有以下四点启示:即社会性规则的潜移默化、内容设计上遵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内容中的亲社会性寓意、融活动评价于一体的活动回应。  相似文献   

11.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在童话《小红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多次改编中突出了"讲故事"的母题,这一母题的运用是卡特对童话的民间属性重新思考的结果。卡特模拟了民间故事讲述者的声音,并且通过戏仿经典童话《小红帽》的叙述声音,颠覆了经典童话中叙述者的权威。其童话改编中充满的狂欢节的世界观和降格的美学风格也呼应了民间童话的"粗俗"本性。通过对"讲故事"母题的强调,卡特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经典童话的童话写作,找回了童话的民间传统。  相似文献   

12.
冯燕  杨妍璐 《福建教育》2022,(29):16-18
幼儿总会在不经意间遇见死亡的现象并表现出谈论的愿望。面对幼儿的疑问,如果教师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支持,那么幼儿对死亡的认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由此感到焦虑。本文以中班班本化活动“小鹌鹑去哪里”为例来说明,与幼儿谈论死亡现象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通过尝试家园共育、晨间谈话、绘本阅读、表征活动等方式,教师鼓励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并寻求理性的自我解答。  相似文献   

13.
在遵循纪录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故事化创作手法可使纪录片更乐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增加影片的故事性,以人物充满张力的语言来结构故事情节,以音乐参与叙事营造故事氛围,使整个影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一举摘下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桂冠. 《寻找小糖人》对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法的成功探索,将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国内纪录片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菲 《早期教育》2015,(4):40-4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5~6岁幼儿应"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订游戏和活动规则"。建议"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现以大班社会活动"运动场的规则"为例,谈谈我对于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情境化体验式社会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吴晓鹃 《考试周刊》2013,(7):195-196
<正>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而科学集体探究活动则是教师以一个科学概念为核心目标,引导全体幼儿共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活动。一个好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  相似文献   

16.
宋纯玲 《文教资料》2013,(17):18-19,42
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儿童园地》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音乐生涯成熟期的一部作品,本部作品中的6首乐曲囊括了他的音乐思维理念和审美情趣,通过对《儿童园地》组曲中每一个乐曲的分析,包括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织体形态等问题,总结概括德彪西的音乐思维理念。通过学习、分析达到培养自己发散性作曲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幼儿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化音乐活动时,应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关注音乐的审美价值,挖掘音乐元素,并将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和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厘清核心价值,精准把握目标。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精致游戏设计,提升审美感受;丰富游戏方式,巧妙突破难点。同时,立足学习品质,助力幼儿愉悦成长,努力让幼儿感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小说新报》为代表的民初期刊,所载时调较多。这些时调的主要体式与主要曲调基本上是对传统的延续,但其内容因时而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关于社会现实的、关于移风易俗的、关于消解猥亵的。其突出特色是时调由"表演"形态、"唱本"形态变为"报刊"形态;时调消费由"听"变为"读",或由"秘密"阅读变为"公开"阅读。总体看来,尽管这些时调在体式与调式上缺乏创新,是传统的现代延续,但在内容上则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