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备课主要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方案三方面的工作。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实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出教学实施方案。这个教学实施方案就简称“教案”。语文教案编写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案如何做到既不“照本宣科”又不“粗枝大叶”?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一种习题化教案。习题化教案就是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的,突出“点”兼顾“面”,围绕“知疑———质疑———释疑”三大环节,将课文化整为零,变成一系列习题。其优点如下:一、“知疑———质...  相似文献   

3.
“三点三路”教学法。这是广西宣山师范学校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法。旨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三点”,指钻研教材时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不贪多求全,集中解决主要矛盾。“三路”,指在编写教案,开展教学时,一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二要设计自己的教路,三要指出学生的学路。  相似文献   

4.
课时的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设计,是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教案要反映施教者的教学思路,要力求科学、规范、简明、实用。究竟怎样才能搞好教学设计? 一、吃透“两头”,施教得法 吃透“两头”,施教得法,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钻研教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钻研教材的目的是要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把所掌握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调换一下教学顺序如何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人教版)“循环小数”一节的编写顺序,应先教循环小数,再教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教学发现,许多学生将‘有限小数”说成“有限循环小数”,如何纠正这一错误说法?我调查了学生,钻研了教材,发现引起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6.
如今任课教师节手里几乎人人都有一本“参考教案”集。对它照抄、照搬、照本宣科,不仅不能吸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也收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我是在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编排意图,本着吸取、筛选和结合班级实际调整坡度的原则下参考使用“参考教案”集的。具体地,是做到“四看”、“五取”。  相似文献   

7.
一、了解教材,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我在备课时力求做到四要:(一)把握教材要准;(二)理解文章内容要透;(三)钻研课内外知识要深;(四)了解教法学法要熟。  相似文献   

8.
周华 《天津教育》2007,(10):24-24
要实现教案内容的个性化,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参考书当作众多教学辅助资料中的一种,当作一本专家学者的教学建议书。它的作用仅仅只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一种有益参考和必要补充。要实现教案内容的个性化,更重要的视角是要做到“课中有我”,要求教师敢于在教材分析与解读上烙上自己的烙印,用自己的灵魂与文本交融,打造出属于教师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上数学课应该做到两个心中有数,即对教材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做到心中有效。所谓对教材心中有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好课.我认为备课不能理解为就是写教案,备课应该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教具准备,然后编写教案。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的记录。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对本节教材的基础是什么,又为后面的哪些知识打好基础,本节教材又是怎样编排的,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学生对本节教材的基础是否熟练地掌握,学习本节教材可能有哪些困难.应该分哪几个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例如:两位数乘两位  相似文献   

10.
编写教案的体会黑龙江王彦春一要把握重点。备课是编写教案的先决条件。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教师必须在实现钻研教材并转化为教师的知识,研究大纲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分析学情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方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目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何宗防 《广东教育》2002,(11):41-41
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即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但教材能否吃透,学生是否真正了解,设计的教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有时可能设计的问题偏深,缺乏坡度,学生无法解答;有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又偏浅,缺乏思考价值,激不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有时教法不灵活,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示例题:1/2+1/3,先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的分母有什么特点?这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然后告诉学生应该先通分再加…  相似文献   

12.
张军 《甘肃教育》2014,(23):105-105
正常言道:"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教学也是如此。备课不仅仅指编写教案,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确定目标、准备教具、选择教法、设计练习、编写教案等一系列环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一、备好教材——瞻前顾后,纵观整体结构,沟通内在联系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所教内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参考资料”,顾名思义,参考而已。教学参考资料是别人辛勤钻研教材的结果。它只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材,探讨教法,而决不能代替我们对课文的钻研。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尤其是部分讲台新手)却把教学参考书视为法宝,一字不易,照本宣科,有位教师甚至把一本某师院编的《教案》捧上讲台。这样读别人编的《教案》,代替自己钻研教材、拟定教案,怎么能把语文课上好呢?我这样讲,并不是贬低某些教学参考书,而是强调教师要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  相似文献   

14.
一、考核范围《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功》共十讲(含绪论)。根据成年人的特点。考核范围以这十讲中的重点为主,理解、运用为主。(一)绪论部分的考核重点1.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功?2.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二)备课部分的考核重点1.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备课应考虑的因素及如何处理这些因素?3.备课的程序及各个环节的功能。(三)处理教材部分的考核重点1.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处理教材的最佳方案及其运用。(四)编写教案部分的考核重点1.为什么要编写教案?2.怎样编写教案?3…  相似文献   

15.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先是由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该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呢?我认为可采用下列做法:  相似文献   

16.
李发春 《青海教育》2001,(10):36-37
备课是指教师为了通过实施教学而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所做的一切工作的总称。诸如钻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准备教具;设置练习及作业;制定并写出教学计划、教案等一系列工作。 备课可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等。 学期(或学年)备课的主要内容是:钻研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了解学生;写出学期(或学年)授课计划。钻研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目的主要是对本科目的教学要求进行总体了解。例如,本科目的总体课时分配、章节课…  相似文献   

17.
怎样实施有效教学?我认为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其中,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这个法那个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如何钻研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把课文看明白,要善于抓准课文的知识点,美化语言点,煽动动情点。以《丰碑》一课为例,我浅谈一下如何钻研文本并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一、了解教材,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我在备课时力求做到四要:(一)把握教材要准;(二)理解文章内容要透;(三)钻研课内外知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在实施“八环式”教学法的探索中,我深切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做到心中有书,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编写自学提纲;其次是做到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是做到手中有法,即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选用方法,对于较难的基础课和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利用“问答式”教学法,在基本概念和几何教学中我利用“八环式”教学法.“八环式”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复习、启发、自学、讨论、研究、训练、练习、小结”等八个环节.“八环式” 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精心的设计巩固上节知识及下节所能运用的旧知识的小型测试题,(口答或笔答),用来考察上节效果、帮助新课的引入及有助于新课的讲授.  相似文献   

20.
张庆 《江苏教育》2007,(18):57-59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