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彩生活中无处无品德。我们品德课教师只有把品德课堂置于广阔的精彩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把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那么,品德课教学将变得开放,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品德课堂也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将精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2.
当游戏成为学习和教育领域翘楚的时候,反观游戏的品德课堂,如何将游戏运用到品德课堂,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带给我们的除了消遣、快乐和竞争外,给予品德教育的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3.
开放的品德课堂必将动态生成许多不可预测的意外,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面对它们。无论是对课前的预设,还是对课堂上出现的“另类”声音、精彩瞬间.我们都不可轻易放过。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将它们变成课堂上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品德课堂服务,为学生的品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4.
吴秀会 《生活教育》2012,(10):48-49
当前品德课堂改革具有目标人性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参与全员化、评价多元化的五个特点。从综艺节目的角度解读品德课堂的改革,使以往负有神圣使命感的品德教学有了别样的感觉,如果用打造一台优秀综艺节目的态度来打造我们的品德课堂,是否能解决品德课堂实效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堂中感恩教育有效性值得我们品德教师思考。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品德课堂这一阵地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形成一种感激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堂中感恩教育有效性值得我们品德教师思考。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品德课堂这一阵地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形成一种感激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我们发现学生对课堂上获得的道德价值观开始产生了迷茫心理,有的受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价值标准已经出现偏差。如何让品德教育具有时代性、实效性,我们走进品德课堂,试图从问题入手,寻求品德课堂价值引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单一的,整节课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鉴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出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9.
直面我们的品德课堂,我们会发现品德课堂上的"走过场"现象不容忽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设计了许多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容量大,每项活动只能点到为止,最后留给学生的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课堂上出现了大量教学资源的堆积与低效使用。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简洁而高效呢?  相似文献   

10.
沈旭峰 《教师》2008,(16):51-52
品德课堂应该是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的课堂。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是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存在明显不一致,致使师生面临两难境地。因此,本人试图以品德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在探究品德教学两难问题的形成原因中,尝试探索出品德课堂教学中两难问题的有效突破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桂泉 《教师》2012,(3):59-59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在新课程环境下,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归宿。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材料,使品德课堂中焕发出丰盈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情,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要使我们的品德课行之有效,我们只有引入生活之水,来灌溉品德之田。我们的品德课堂内容要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贴近学生,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将课堂所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为学生的道德形成之路奠定基础.所以要想上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在生活中找品德,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课堂,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堂非生态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  黄慧丹  黄丽霞 《考试周刊》2008,(51):216-216
在课堂生态化理念的呼唤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更需要理念的更新。本文通过反思现实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诸多非生态化现象,包括品德与社会课堂主体控制与受控倾向、课堂环境封闭倾向、课堂群体生态失衡倾向,分析其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品德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品德的教学仅在40分钟的课堂里。然而,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堂,品德与社会是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师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师评价不够及时。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持续低迷,课堂评价长期低效。面对如此窘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刻不容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品德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品德的教学仅在40分钟的课堂里。然而,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面对新课程,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着。我们曾经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然而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没有生成的课堂也许精致,但不可能是活力四射的。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