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喜、悲剧色彩的混杂是19世纪书写“混乱时期”历史剧的重要特征。戏剧中的丑角形象是喜剧色彩发酵的重要因子,这些丑角形象主要有三类:一为小丑、民间逗笑艺人等传统丑角形象,一为行荒谬事的普通人,一为以倒置的形象出现的处于高位的权势人物。他们在“醒世”和“丑陋”之间、在“否定”与“颠倒”之中建构起了一个“尚未生成”的喜剧世界。丑角和其他戏剧人物构成相互对峙的两种世界,从而形成“复调式”的戏剧结构。最终,在酒神狂欢与“笑”的疯癫中刺穿虚伪,挞伐丑陋。至于悲剧因素和悲剧效果,主要由与诡变命运和无限王权抗争的英雄体现。而“抗争”中的终极“败北”以及败北所承载的“受难”使得英雄建构了一个“即将解体”的悲剧世界,既道出旧世界即将解体、势必解体、也终将解体的真相,亦流露出新世界取代旧世界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杨静 《考试周刊》2010,(5):36-37
丑角是西方戏剧中非常活跃的一类形象。丑角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们传达着下层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历史剧的人民性和进步性。本文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例,分析丑角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丑角在剧中独特的戏剧功能。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丑角地形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丑角地形学融合了巴赫金源于狂欢化诗学的丑角理论与源于新康德主义的文学空间理论。巴赫金理解的丑角是通过欢笑对现实进行反抗、展现人民大众“大无畏”意识的喜剧形象。文学的空间在巴赫金看来是充满观念性的主观空间。巴赫金在文学作品中挖掘丑角地形学涵义,本质上是为了再现狂欢文化的反抗意识。  相似文献   

4.
戏曲丑角是备受我国观众喜爱的角色,这与丑角独特的舞台表演紧密相连,也与丑角给观众以滑稽之趣、灵动之美的舞台感受紧密相连,同时也与丑角追求娱乐、丑刺、调剂的舞台功能紧密相连。文章从丑角的舞台表演入手,重点探讨了丑角的舞台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艺术丑角是艺术家把生活丑角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生活丑的本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创造出来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同时,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体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反面艺术典型,从而又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阿Q这些典型的丑角艺术,就是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罗丹语)通过这个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反面形象,中学语文中是很多的。教师在讲授这些丑角形象时除了申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外,笔者认为,以这些丑角形象作为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示范  相似文献   

6.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4,(83):23-24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民间丑角艺术进行了阐释,指出其具有全民性、插科打诨等狂欢化特征,是一种丑角的舞蹈,平民的狂欢。研究旨在为东北民间诙谐艺术研究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夏训富  陈勇  黄霞 《文教资料》2011,(13):14-15
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的形象历来是公认的丑角,受到广泛的批判和嘲讽,但是仔细分析三仙姑的社会环境、人生遭遇和心理倾向,会发现她身上有许多值得同情和肯定的地方。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三仙姑的形象,还原作品对三仙姑形象的塑造用意及其本身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8.
从戏曲丑角的造型、表演、脸谱等艺术特征和审美思维入手,重新阐释赵树理小说中丑角系列的落后人物是很有意义的。赵树理成功地引入“彩旦”、“方巾丑”等地方戏曲中丑行的角色特征与功能,使他的《小二黑结婚》等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独特的喜剧效果;同时,戏曲资源的引入,也使之与现代小说规范形成独特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9.
富宁土戏在其漫长的孕育、形成、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壮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富宁土戏的生、旦、净、丑角色行当中,同样也闪耀着少数民族戏曲的鲜明色彩。富宁土戏的丑角形象由于具有用三种语言插科打诨、独特有趣的唱腔、朴实随意的化妆脸谱、简约朴素的服饰和道具、幽默夸张的滑稽表演等艺术特征而更加鲜活。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丑病形象(这是指经过作家进行审美评价和艺术处理过的艺术丑形象)这类丑病形象不仅是近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还是近代小说创作的比较普遍的现象.研究、分析这类丑病形象的产生和特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在十九、二十世纪的交替点上,叠合着新旧社会形态和制度的交替面.“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的那个世界制度的丑角”(马克思).近代的社会价值标准所派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已经直接印证在近代小说之中,小说形象汇集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病丑  相似文献   

11.
杨红全 《海外英语》2012,(8):205-207
Rhetoric is a traditional discipline with a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Figures of speech play a pretty important ro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People are attracted by"Hamlet"written by Shakespeare and his employing words and artistic enchantment.Shakespeare once learned classical literature,rhetoric,Latin and French.He is famous for his dramas.His language in dramas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e is good at using figures of speech in his dramas.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figures of speech and mainly focuses on how pun,metaphor and transferred epithet are employed in"Hamlet",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戏剧台词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本文对《麦克白》中的几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莎士比亚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充满诗性,作品得以流传世代,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13.
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活在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人类戏剧艺术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之一。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悲剧的成就最高,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风格。从这些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立足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若干方面研究了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悲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的深层叙事结构是狂欢节加冕-脱冕仪式,阿Q的原型是一个狂欢节小丑角色。这个仪式的基本过程与作品的表层故事结构主要环节对应,由“小丑的出场——小丑身份的确证——小丑加冕为狂欢节国王——狂欢节小丑被脱冕“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在狂欢节仪式和原型更深层与之对应的则是替罪羊仪式和原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和第130首为例研究莎翁独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艺术让他的作品久盛不衰.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既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戏剧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十四行诗里.多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读起来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8.
论莎士比亚对古希腊戏剧的传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在传承古希腊戏剧创作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通过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本质。特别是在戏剧艺术方面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不仅是他超越古人的一种表现 ,而且还是他对世界戏剧史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莎翁出于需要与社会上、中、下层各色各样的人物接触,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深刻而独特的观察,以他所熟悉的现象入诗,流露出朴实的意象美;莎士比亚面对现实的种种弊端,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真、善、美三者完美的和谐统一,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20.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