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日停诊》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伏鳟二的战后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二战后日本社会百废待举,财匮力尽,底层民众生活极端困苦的境况,表达了井伏鳟二对战后日本社会走向的担忧和对重生的深切希望。该小说牵扯到很多"死亡"问题,本文将探究《今日停诊》的死亡主题,透视死亡主题背后的深意,找出底层群众由死亡到重生所折射出的精神价值,揭示井伏文学中死亡主题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为解读井伏文学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荒正人作为“二战”后日本文学界诸多论争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战后初期在其主导的《近代文学》等阵地上发起了“政治与文学”论争。他超越左右阵营,以“三十岁一代”的代言者姿态,对文坛前辈们发起整体性的批判。他强调应通过“肉体的思想化”,以转向体验和战争体验为媒介,反思战前、战时放弃信仰抑或曾协力了军国主义的“四十岁一代”之意识形态主张,拒绝盲信、盲从“主义”,以此实现对战前、战时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扬弃,直指对战后文学主导权之争夺。面对战败“末日”,他以战争体验、战败终局为经验前提,对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应对战败“末日”持积极的认知态度,不惮挥别传统、从头再来。荒正人所代表的《近代文学》同人以事实以及跨战争的思想、言行连贯性为依据,在道德层面发起了对文坛前辈战争责任的追究,发出了每个人应自我革命、自我反省的呼吁;这与新日本文学会以其自身主导权为自明前提、以阵营区分为特征而指向他人的自我批判要求大异其趣,双方终而走向敌对亦是必然。二战后至今,战争责任问题在日本逐渐虚无化,回到战后初期的原点对此虚无化路径做实证性考察本身是必要的,文章也希望以此为战后日本文学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3.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4.
战争小说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人文关怀、和平愿望等历史传播责任,与情感认同、心灵见证及价值判断等个人理性诉求。井伏鳟二战争小说作为日本战时文学和战后文学结合体的代表,从《花之城》到《遥拜队长》再到《黑雨》,看似在渴望和平、谴责战争,实则假借人道主义的立场,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宣抚"、为日本战败不断诉苦、为遭遇原爆的日本民族呼喊,经历了"共建(大东亚共荣)——(战争)毁坏——(原爆)毁坏与(家园)共建"这样的毁坏与反毁坏、撕裂与反撕裂的价值判断过程,表达了对日本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渴望和诉求。正确认识到井伏鳟二战争小说的这种精神诉求,有利于撕掉日本战争小说"受害论"的虚假面目,有利于挖掘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全面理性地认识日本战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陶晶孙,中国现代文学家,其在日本的影响胜于中国。针对日本战后文学及社会对战争罪责的“暧昧”态度,陶晶孙在一本《给日本的遗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社会中的“暧昧”情结,批判了日本国民的劣根性,让日本学界汗颜和警醒。伊藤虎丸评价陶晶孙,说他的批评是从文化根底上,对战后日本进行的“全方面的思考”,是值得日本学界尊敬和信服的。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井伏鳟二《黑雨》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主人公"重松"的《被爆日记》上面,由此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篇如实记录昭和20年广岛被爆事件的原爆纪实文学。本文时刻关注文本复线展开的两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对作品文本和历史文本进行双重考察。文章从原爆症患者"重松"和"矢须子"遭受众人误解和歧视的问题着手,联系战时战后日本当局一系列政治举措以及对于战争死伤者的后续处理情况,引发对其隐藏在背后的日本当局逃避战争责任,漠视历史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我们发现,《黑雨》不仅仅是一篇单纯的原爆纪实文学,更是一篇重现战争历史,借以批判日本政治现状的文学力作。  相似文献   

7.
蒋方 《怀化师专学报》1996,15(4):402-404
战后初期的日本,一代新作家崛起于文坛。他们冲破军国主义的期禁锢,纷纷提笔控诉法西斯势力的究兵黩武,揭露罪恶战争给日本民族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形式上,他们摒弃“私小说”中常见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形成了日本当代文坛影响巨大的一股创作潮流——战后派文学。著名作家野间宏(1915-1911)的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947),就是战后派文学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战后派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文坛产生了大量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战争文学。火野苇平凭借《士兵三部曲》而蜚声文坛,但战争结束后,他因为被追究战争责任而痛苦不堪,最终于1960年服用安眠药自杀。本文主要通过对火野苇平战时和战后作品的文本解读,发现他战时和战后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对自己战争责任的认识和反省都不到位。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的日本,一代新作家崛起于文坛。他们冲破军国主义的期禁烟,纷纷提笔控诉法西斯势力的宪兵黩武,揭露罪恶战争给日本民族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形式上,他们摒弃“私小说”中常见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形成了日本当代文坛影响巨大的一股创作潮流——战后派文学。著名作家野间宏(1915—1911)的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947),就是战后派文学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战后派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日本战后文学异端者”的安部公房由于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特殊,他对整个二十世纪的时代主题--家园的失落有着比其他作家更深刻的感受。因此从安部的作品中流露出了浓浓的归乡情结。他在作品中自觉且执着地站在时代形而上的高度,不断反映并且思考“无家可归”“失去故乡”的现代人的苦恼和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刘北尤对钦州市采茶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和移植了近40个采茶戏,改变了钦州采茶戏没有完整剧本,演出时完全由演员自由发挥的历史。这些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采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关注民生,寓教于乐;在情节安排上善于运用巧合和误会,戏剧性强;在音乐曲调的选择上,以南音为主,唱词通俗诙谐,乡土气息浓厚。  相似文献   

12.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3.
刘国正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其语文著述,蕴藉深沉,纯朴素雅,叙写对语文教育的深层憬悟和对语文生活现实的诠释,总是以丰厚的内涵发人深省。他早就提出并建构的富有思维创新性和语用发展性的写作教学观,实际上是着眼于整体性素质即核心素养的“作文综合性的训练”,倡导训练学生写“规矩文”,也鼓励写“放胆文”和“课外练笔”,指明了学生...  相似文献   

14.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Pupils’ essays represent an overlooked resource for historical inquiry. Historians have often ignored young people’s work as ‘unauthentic’, falsely believing it to be merely the mimicking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beliefs. But young people are not merely mouthpieces for adults, as research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has demonstrated. By adding pedagogical theories of the classroom to social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it is possible to read pupils’ writings as the result of their own critical thinking and observations, thus providing much‐needed insight into the daily lives of young people. Using the example of Soviet‐occupied postwar Germany, the author presents approximately a dozen representative pupils’ essays of the 1400 she examin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how young people’s voices help complete our picture of typical schooldays in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inclusion of these essays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postwar years in eastern Germany shows that the reinstatement of school after the war was an important event for young people, and that they cared very much about their learning. It also points to the many obstacles that young people faced in order to receive an education, including classrooms that were freezing and filled with rubble from the wartime bombings. Equally important is that these pupils’ assignment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young people’s voices in any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schools.  相似文献   

16.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章学家。他一生写作不辍,著作等身。文章内容广博,文本齐备。在文章理论的建树上,他主张文质统一。文德一致,师古必须随时,讲究文章为社会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7.
用小说文本为人民代言--陆天明小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天明是开反腐学先河的作家。他以人民的需要为创作的宗旨,用学的形式为人民代言。他的作品有着思想的深邃的审美的畅意;这既表现在他从独特的写作视角对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危害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思考和透视,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生活在百姓中间的反腐英雄的形象;也表现在他一直运用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建构他的审美世界,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肖仁福早期中短篇小说抒写湘西风情,呈示民间文化,表现苗民的生存状态。后期中长篇小说站在世俗立场书写官场人生,反思现实政治和世态人情,探讨知识分子传统士道观念的蜕变及精神突围。  相似文献   

19.
艾克拜尔·米吉提是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探索者,着力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中表现出的带有本民族特殊印记的流动的文化传统。他的作品既展示了哈萨克人当代生活的风情画面,又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时代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平民情怀与消解虚幻神话--池莉小说主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莉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之一,其小说受到了一定的误读.池莉小说的特质不是评论者所谓的"零度情感"或"淡化价值判断",而是炽热地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的平民情怀和对平民生存价值的张扬;基于平民化的文学视角和追求真实的创作目标,在爱情题材领域,池莉小说表现出对传统文本所传达的爱情神话的消解;在历史题材领域,池莉小说塑造了不同于传统文本的新形象,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文学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