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2.
春秋初期的古申伯国,史志上多有争议,主要是南阳说和信阳说两家。诸多现行工具书和高等院校史学专业部分教材,在谈到古申伯国时多以南阳说为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著,一九三三年再版本)“申”字条释文是:“申,周国名,姜姓,伯夷之后,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本)“申”字条的释文则是:“申,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年为楚文王所灭。”《中国古代史教学地图集》所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中央电大通用教材,北大编)“申”字条目的后面对照是:“申(国,西周,春秋),今河南南阳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写到“楚灭申”时,括号内的标注是:河南南阳县。  相似文献   

3.
《隆中对》中“荆州北据汉沔”一句,课本注释“汉沔”为:“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笔者所见的各种古文选本对“汉”“沔”的注释也不尽相同。现列举如下: 一、汉,指汉水。沔,指沔水,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沔都在荆州北。《文言文选注》(北京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屈原列传》中有“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一句,教材注“商于”曰:“秦地名,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一带。”“商于”似指一处地方,实则不然,“商于”指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和于(於)(今河南内乡县)两邑。查陈子展《楚辞直解》可知:“商、於(即‘于’)  相似文献   

5.
<正> 《春秋左传正义·隐公元年至二年》记载,郑武公之弟共叔段依仗母亲姜氏的溺宠,向武公争得了京(郑邑名)作为自己的封地。对此,大夫祭仲向武公力陈利害:“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相似文献   

6.
“陈胜者,阳城人也”,课文注释“=[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陈胜条与此注相同,《辞海》阳城条“县名,周为颖邑,战国初属郑,名阳城。秦始置县,汉因之。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五代后周废为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即阳城人。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课文注释、《辞海》、《辞源》都认为陈胜的家乡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这些解释都很有权威,但却经不起推敲。陈胜起义前利用楚人尚鬼风俗做准备,起义时打着楚人怜爱的项燕的旗号,起义后又以“张楚”为号,可见陈胜是楚人。陈胜为王后,从前一起佣耕的故人见到陈胜的殿屋帷帐时,…  相似文献   

7.
荀子故里应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应是赵国的都城邯郸。荀子的祖上可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族荀氏,但荀氏封地于战国时期并不属赵,因而指今山西南部的临猗、新绛或安泽几个地方为荀子生地都是没有根据的。不能因为《史记》仅仅记载荀子为“赵人”而未给出其生地在某个具体的县邑,便对荀子故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测。  相似文献   

8.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柳”的第六个义项为:“姓。春秋时有柳下惠。”很显然,编者认为柳下惠姓“柳”。《辞海》:“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柳下是古地名,春秋时鲁地。一说在今山东新泰市柳里(今名夏家隅);一说即河南濮阳东部的柳下屯(简称柳屯)。由此可知,柳下惠姓展,不姓柳,柳下是其食邑。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句、历来注家甚多。初语六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泸〕水名,现在的金沙江。〔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关于“泸”,此外还有两种注解:(一)泸水,金沙江的支流;(二)泸,泸水,古水名。一名泸江水。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新版《辞海》就是这样注  相似文献   

10.
“刍议”莫作“诌议”刍议 ,《辞海》的注释是 :“犹刍言 ,刍尧者之言。”意思是割草打柴之人的言论 ,常用作自己言论的谦词。《辞源》的注释是 :“草野之人的言论。犹刍言。对人陈述意见的谦辞。”《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谦辞 ,指自己的议论。”人们写文章时 ,常以《XwXw刍议》为题 ,用意在于表示自己发表的言论粗浅 ,是自谦之辞。但有的人不太注意 ,把“刍议”写成了“诌议”。例如 :《政府职能定位和财政体制改革诌议》( 2 0 0 3年第 2期《计划与市场探索》第一篇文章标题 )上例中的“诌议”显然为“刍议”之误。诌 ,《辞源》的注…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入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注释丰富,对师生帮助极大。但对其中一处注释,我却有不同看法。原文中有“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语句,注释中对“通邑”的解释为:“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这个注释,乍一看,似乎说得过去。“通”解释为“四通八达”,而“邑”在《辞海》中的义项之三为:“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据此,则可推定,“通邑”为四通八达的城市,而“四通八达”的城市就可理解为“大城市”。但稍一细想,就会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12.
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内容丰富,编排适宜,注释精要,受到读者好评.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注释中亦有若干地方尚欠准确,故冒昧提出,以就教于注者与方家.一、《愚公移山》:“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注:“河阳,这里泛指黄河北岸.”按:“河阳”当为一具体地名,即河阳邑,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魏,汉置县,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三十五里处.《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其所言“河阳”即是.因其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迂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而改为建康。 常州的别称有:“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 “直沽”、“津沽”、“津门  相似文献   

14.
春秋笔法谈     
请看《辞海》“春秋笔法”条目: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该记载的一定记载,不该记载的一定删除”,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刚正不阿、严肃认真的态度.这里既未属意“春秋笔法”的特点,也未谈及“春秋笔法”的使用。《辞海》条目中所界定的“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云云,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范畴,其外延过分宽泛,令人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俯拾皆是的并非都是“春秋笔法”,它淹没了这种笔法固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16.
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之地。为谋求发展,他深谋远虑逐渐吞并周边多个小国。后其子武公助平王东迁,占领了虢、郐二国的十邑之地,定都在桓公经营的郑父之丘,即今新郑市所在地。50年后,郑国“初霸中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争霸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本名、今名之外,还流传下来各种别称。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别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战国时楚威王在此设金陵邑;秦时改为秣陵县;三国时孙权迁都于此,改名建业;西晋时改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南京简称为“宁”,因古时这里是江宁府的治所。常州有别称“延陵”、“毗陵”、“晋陵”,因春秋时,此地为吴国贵族季札的封地——延陵邑,汉代设毗陵县,晋代改名晋陵。因县东有阳湖,清初曾在此置阳湖县,“阳湖”就成常州另一别称;清代散文流派阳湖派也小有名气。“直沽”、…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9.
魏绛(?——公元前510年),魏武子(名■)之孙,魏悼子(名佚)之子,谥为庄子,故又称魏庄子。其封地据《史记·魏世家》云:“魏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北五里)。生悼子,悼子徙治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十六里)。生魏绎,魏绛事悼公,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魏绛的政治生涯是从晋悼公即位开始的。公元前573年正月,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文献中经常见到有关“三吴”的记载,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中,第一次提到了“三吴”:“……各地发展还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三吴地区”指现在的什么地方,教材没有注释,教参也没有说明。“三吴”究竟在何处呢?“三吴”所指的地区,在古代就有不同的说法。《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解释是,三吴: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