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泛政治化的儒道并立的文化思潮,使西晋时期的多数文学家在思想上游移于儒道两种文化之间,在创作中表现出两种思想的矛盾与融合。在这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审美文化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怡情山水的审美情趣在西晋时期初露端倪,为后来山水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丹 《文教资料》2010,(13):91-92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说<檀香刑>通过孙眉娘、钱夫人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揭示了关于"民间"与"庙堂"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审美取向.这不仅构成了莫言小说<檀香刑>内在隐形结构,表达了作家的民间写作立场,而且也开拓了具有审美象征意义的"民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人伦文化生成于中国特有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人伦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式的审美思维方式,这尤其表现在中国艺术的审美整体性上,这样的审美整体性讲求阴阳调和、儒道互补、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5.
凝练、华丽、大气是英、美、中三国三部宫廷历史剧的审美风格特点,这三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剧作的片头设计、视觉呈现、女性形象等艺术层面体现出来.这三种不同审美风格的形成源于创作主体对于改编原著的风格的延续,更源于三部剧作所在的民族文化土壤的培育.论文从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审美风格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6.
高阳 《家教指南》2005,(6):55-59
本文着重分析了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这一佛教人物的服饰特点,探讨了儒道思想在佛教人物服饰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两个最为优秀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审美典范,一个是道家精神的完美化身。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行为处事、人生追求来看,两个人均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致。"钗黛合一"作为作者以及贾宝玉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只有在理想中才可能达到的状态。而在现实情境中,贾宝玉在钗黛两人间的徘徊取舍,对待钗黛两人的不同态度,恰恰体现了儒道两种不同文化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9.
邵长宗 《文教资料》2007,(33):75-77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思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当时各地瓷窑星罗棋布,被称为瓷的时代。基于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它不可避免地对宋瓷发生了影响。本文从分析儒道思想在审美领域的观念入手,阐述了宋朝的美学思想,从青白瓷、名窑的开片瓷、钧瓷等的特色来阐述儒道思想对宋代陶瓷的影响。在器物的釉色、质感和美学追求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但在器物的造型上,却体现了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形成了儒道共济、中西互补理想的文化精神.林语堂小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林语堂“传统理想主义”的独特的家庭文化审美取向,承载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1.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载体。中国旅游文化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幸福理念,对于中国人幸福观点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干,道家、佛家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儒家的“德福一致”、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涅槊之乐”产生了和谐的碰撞与交融,为今天中国人的幸福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可以从儒、道、佛三个角度解读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儒家是执著人生,追求不朽;道家是超脱通达,渴求自由;佛家是一切本空,顿悟成佛。文章还对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的苏轼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了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的产生,对中国思想化观念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援儒入道,以道释儒的结果就设定了儒道互补的化态势,它架设起了中国士人的化心理结构场,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为能在中国本土传播,积极加强与儒、道的沟通和对话,尤其注重与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之间的互动,二者之间由契合到互补。最终,作为异质文化的佛教,在始终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面前,不仅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质,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儒道互渗是两千多年来贯穿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儒家和道家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儒林外史》所塑造的对立而协调的三位正面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