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委的工作以德育教育为重点,而德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德育应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与实施途径,德育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这一话题如今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构造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为这一体系的构建做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新的德育课程投射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聚焦于德育的有效性,正显示着课程的德育张力,也引起我们诸多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课程观:一种发展性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何在?如何理解教师在教学互动中的权威性?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否在课堂实践中实现互补?美国课程论研究者小威廉姆斯·E·多尔运用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观点和方法考察课程的建构,提出了更具创新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后现代课程观,同时也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发展性诠释。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一种课程的语言,也是课程的根本特征,没有什么概念比“实践”更能揭示课程的本质与规律。它强调课程与教学应遵循非线性模式,而不应采用现代主义盛行的全知全能的控制方式,使学生成为预定“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以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为主.纪律约束、行为圳练和奖惩等为辅助手段.忽视了儿童道德认识的情境性和特殊性.不符含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造成了德育实效偏低的现状,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以故事为载体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新时期德育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要素。该课程本身蕴含大量思政元素,与大学生思政课同向同行,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知情意”是个体基本心理活动,“行”是前三者的表现与实施;“知情意行”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脉络。文章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主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从“知通”“情牵”“意坚”和“行践”四大课程设计维度,做到“线上线下全覆盖”“课内课外全融通”“全员全过程共育人”的体系保障,力求实现心理成长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7.
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发展征程中持之以恒,不断前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体育领域长跑运动的竞赛方式,施行道德长跑,以道德长跑规程的制定,进一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学生道德长跑的过程,彰显学生道德目标达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反思学习?按照现代学习理论,反思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经验、生活过程、行为方式、学习表现或心智结构为对象,以反思性的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活动而展开的学习。反思学习是学生学习德育课程最重要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小学德育课程的反思学习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为了完善学习品质而反思。反思直接指向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和学习效果。借助这种反思,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现代德育课程是实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忽视了德育课程建设,德育一直处于低效之中。现代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是建立在学校德育课程之上的把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程观,是指导德育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只有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才能为现代德育的实践和实效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传统德育课的弊端,提出新的德育课程观,并从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活动化两个方面介绍了德育课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迎来了极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其中,尝试和探索职业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思维方式的更新 ,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从个性化、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探讨德育观的重构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功利化大学德育观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学校德育课程是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构建学校德育课程需要具有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需要围绕德育课程目标进行高质量地实施,需要更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需要围绕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目标并紧扣儿童发展审视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也越来越重视,而且市场的发展是需要人才作为支撑的,市场的不断变革也注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有所提升,尤其是对人才德育水平的考核更为重要。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职业学校来说,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来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发展征程中持之以恒,不断前行。道德发展需要长跑,学生的道德习惯只能在道德长跑中提升与养成。笔者以为,借鉴体育领域长跑运动的竞赛方式,施行道德长跑。以道德长跑规程的制定进一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学生道德长跑的过程彰显学生道德目标达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研究性教学日益成为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研究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的课程设置源于老解放区的教育。1951年学制改革后,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1957年以后,为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开设小学政治课,从教材到教法,运动式、成人化和形式主义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克服小学德育的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并不断修改与完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教材、教法,历时二十余年。回顾这一变化发展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这门课程的建设将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